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一、山药炭疽病1.症状叶片发病初期自叶尖或叶缘处形成暗绿色水渍状下陷的不规则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有不规则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粉红色黏状物,病部易破裂穿孔或病叶脱落致使全株生长不良或干枯。2.病原病原为半知亚门的薯蓣盘圆孢和盘长孢状刺盘孢两种真菌。3.传播途径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农事活动及昆虫活  相似文献   
132.
 去除猪肉图像背景常采用图像分割技术来实现。基于阈值分割理论,对特定条件下的猪肉图像,进行了不同的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去除猪肉图像背景的有效方法是利用RGB图像的R分量和G分量差进行灰度化处理,再利用阈值分割法,能较好的把背景和肌肉区域分离。  相似文献   
133.
本文旨在研究单色光对肉鸡胚胎发育后期骨骼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25枚AA肉鸡受精蛋随机分为5组,分别置于白光、蓝光、绿光、红光和黑暗条件下孵化(n=45)。于15胚龄(E15)、18胚龄(E18)和21胚龄(E21)时分别取胸大肌和腓肠肌,检测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如下:(1)在E18与E21时,白光组抗氧化酶活性和T-AOC水平高于黑暗组(0.92%~32.79%),而MDA含量减少(1.75%~10.32%);(2)与白光组相比,绿光极显著增强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和T-AOC水平(1.72%~51.29%,P0.01),显著降低MDA含量(8.78%~18.26%,P0.05);蓝光组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和T-AOC水平提高(0.84%~39.48%),MDA含量降低(2.35%~11.20%),但升高与降低程度均不及绿光组;红光组则相反,降低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与T-AOC水平(2.29%~28.17%),使MDA含量增加(0.51%~18.08%),该作用在E18与E21时尤为明显(P0.01)。孵化期间给予单色绿光照射可增强肉鸡胚胎发育后期骨骼肌抗氧化功能,而红光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4.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5.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6;产孢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28℃和6。光照能显著抑制病菌产孢,在相对湿度为85%、95%条件下或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上,孢子萌发率分别达50%、88%和90%。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而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或60℃、3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或55℃、30 min。[结论]3个菌株的产孢特性、菌丝致死温度和致病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6.
为明确木霉菌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8株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条件下,供试木霉菌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其抑制率为86.83%~91.39%,不同木霉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菌株FJ2006-8发酵液的抑制生长率最高,为39.44%。此外,供试的木霉菌均能产生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其中,菌株FJ2006-8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1.09%;而菌株T05-58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22.95%。研究结果可为木霉菌生防菌剂的开发以及番茄灰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7.
为有效治理克什克腾旗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以最佳生态效益和最大经济效益的观点,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3种治理模式和4项实用技术,为克旗黄土丘陵区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重金属离子污染条件下黄土物理化学性质和土体工程性质的改变,为污染黄土的工程性质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在土中分别掺入Zn~(2+)、Cr~(3+)和Cu~(2+),对不同重金属污染黄土的颗粒组成、pH值、易溶盐总量、阳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直剪试验和压缩试验测试其剪切及压缩特性的变化。【结果】随重金属离子掺量的增大,被污染黄土的黏粒含量明显减少,pH值降低,易溶盐总量及Ca~(2+)、Mg~(2+)、Na+、K+含量明显增加;杨凌黄土经重金属离子污染后黏聚力下降,内摩擦角增大,并且压缩模量随重金属离子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压缩系数总体减小,土体的压缩性变小。【结论】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在黄土中的碳酸盐水解、土颗粒表面离子交换吸附、阳离子含量增加的共同作用下,污染黄土物理化学及工程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著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菲牛蛭蛭体氨基酸与蛋白饲料原料氨基酸平衡,为菲牛蛭氨基酸平衡饲料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柱前衍生方法测定菲牛蛭蛭体和11种蛋白饲料的氨基酸含量,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中的灰色关联度评价11种蛋白饲料与菲牛蛭蛭体氨基酸平衡程度。【结果】11种蛋白饲料与菲牛蛭蛭体氨基酸平衡的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为牛肉粉大豆浓缩蛋白血浆蛋白粉(猪肉粉=鸡肉粉)(鱼粉大豆分离蛋白)血粉血球蛋白粉豆粕全脂奶粉。【结论】牛肉粉、大豆浓缩蛋白、血浆蛋白粉、猪肉粉、鸡肉粉、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7种蛋白饲料原料与菲牛蛭蛭体氨基酸灰色关联度均在0.8以上,可优选作为开发菲牛蛭人工饲料的蛋白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