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5篇
  1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了银灰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Paxillus involutus)对食叶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期取食菌根化杨树叶片,显著降低了低龄期幼虫(2龄和3龄)的头壳和体重并显著延长了幼虫的发育历期,但对高龄期幼虫以及蛹期和成虫期的各项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菌根化杨树苗抑制了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幼虫发育历期的延长增加其被天敌昆虫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2.
内蒙古典型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利用,绝大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为了使退化草原得到较好的恢复,以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在不同起始状态下的草原群落,经过6a的自然恢复,其各自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共有种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叶长、叶宽,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率的植物群落,经过6a的禁牧恢复,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且群落趋于一致.2)当放牧率SR≤5.33羊/hm2(SR4)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没有影响;当放牧率SR>5.33羊/hm2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导致当前生物量降低,不利于草原的恢复.3)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植物个体特征趋于一致,“个体小型化”现象消失.同时,也说明群落恢复演替的起点不同,正常化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4)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经过6a的禁牧恢复,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但均达到一致的水平.  相似文献   
63.
自从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武器研发成功,高能激光武器凭借着其攻击速度快、不会受到电磁等外界干扰、成本低、瞄准精确度高等优势得到了长久的立足。高能激光武器在军事上也有这一席之地,高能激光武器能够以光速进行交战,不仅如此其还能拦截助推段弹道导弹、反卫星,能够防御巡航导弹和反飞机导弹,以及精确地对地面目的地的攻击。目前,各国都在研制激光武器,也正在研制更多的能够适用于激光武器的新型光源。  相似文献   
64.
为了研究南疆免冬春灌“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测定了棉花宽行、窄行和膜间不同深度(地表下5、10、15、20、30、40、60 cm)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浅层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变化剧烈程度高于深层,太阳辐射变化对40 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影响微弱,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棉花播种-出苗阶段浅层土壤温度,具有增温效应,增温效应为宽行窄行膜间;蕾期和花铃期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化的作用;而在吐絮期后地膜覆盖出现保温效应。各层土壤日均地温均与气温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讨NBS-LRR结构域中抗性相关基因PnAG1与干旱胁迫的相关性,比较花生在不同干旱程度胁迫下主要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以及PnAG1基因表达量变化动态。经干旱胁迫后测定不同时期两花生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PnAG1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后两品种的POD、GR、MDA变化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SOD活性则为表现为持续上升,而PnAG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同样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防御酶活性变化相似,因此推断PnAG1基因在抗病基础之上可能同植物防御体系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断奶小母猪子宫形态学和子宫内热应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阳性分布规律及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5-28日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40头,产床上适应环境10 d后转入单体笼(0.48 m2)。根据日龄(35-38)和平均体重(14.01 ± 0.86 kg),将40头试验小母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trol)饲喂基础饲粮,处理1(ZEA0.5)、处理2(ZEA1.0)和处理3(ZEA1.5)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5、1.0和1.5 mg·kg-1的ZEA(ZEA的测定值分别为0、0.52±0.07、1.04±0.03和1.51 ± 0.13 mg·kg-1),小母猪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预饲期10 d,正式期35 d。试验结束前一天对小母猪禁食12 h,全部放血屠宰,打开腹腔后无菌条件下迅速切取一份子宫组织置于2 mL无RNA酶的冻存管中液氮速冻,而后转至-80℃冻存,检测HSP70的mRNA相对表达量,另切取子宫组织块迅速固定于Bouin’s液,待做组织切片检测子宫形态学的结构和HSP70的阳性分布规律。【结果】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子宫肌层和内膜明显增厚,子宫腺数量明显增多,子宫腺密度明显增大;子宫肌层和内膜厚度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呈一次(P<0.001)和二次(P<0.001)线性升高,1.5 mg·kg-1 处理的子宫肌层和内膜厚度显著高于1.0 mg·kg-1处理(P<0.05),1.0 mg·kg-1处理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SP70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子宫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偶见胞核着色。对照组免疫阳性较弱呈浅黄色,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HSP70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颜色加深,呈黄色和棕黄色块状分布。断奶小母猪子宫中肌层、腺上皮、腔上皮及所测部分总HSP70免疫阳性物质的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均呈一次(P<0.001)和二次(P<0.05)线性升高;总体上,1.5 mg·kg-1 处理的子宫HSP70免疫阳性物质的IOD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和1.0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断奶小母猪子宫内HSP70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一次、二次线性升高(P<0.001),尽管1.0 mg·kg-1和1.5 mg·kg-1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1.5 mg·kg-1 处理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饲粮中0.5 mg·kg-1 ZEA足以使子宫肌层和内膜明显增厚,子宫腺数量明显增多,使得子宫形态发生改变;本试验条件下,随ZEA浓度升高,HSP70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诱导子宫内HSP70的高水平表达,抵抗毒素应激对子宫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7.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山药中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选用70μm PDMS/DVB(聚二甲氧基硅烷/二乙烯基苯)涂层纤维头,样品在50℃恒温水浴中萃取1 h,250℃下脱附2 min,在非极性柱TG-5MS上分离,共分离并鉴定出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烷烃类8种、醇类8种、酸类1种、酯类7种、酮类2种、酚类2种、醌类1种、醛类1种。4-羟基丁酸(25.62%)和乙基卡必醇(32.52%)是山药中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68.
SSR标记马铃薯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5份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育成品种的遗传关系,为主食化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中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轮筛法从100对马铃薯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25对SSR引物对65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扩增分析,用NTSYS-pc 2.1软件分析供试材料的遗传关系。2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4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5个,占总扩增位点的100%。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93,表明供试材料间遗传差异相对较大。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0时,供试材料被分为两大类,‘华恩1号’单独聚为第一类,其余64份材料聚为第二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1时,第二类又分为两个亚类,‘农天1号’、‘甘谷紫’、‘天薯9号’、‘五龙洋芋’、‘天薯10号’聚为第一亚类;其余59份材料聚为第二亚类;在相似系数为0.64时,第二亚类又分为2个亚亚类:第1亚亚类为‘天薯11号’、‘青薯10号’、‘青薯6号’、‘甘谷红’和‘秦州红’,其余54份材料聚为第2亚亚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部分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但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遗传差异较小,育种中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关系较远的马铃薯品种作为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69.
基于模糊判别成分分析法的高光谱作物信息提取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种植区,同时也是中国易发生干旱的地区,干旱常态化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玉米生产的稳定发展。以辽宁省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春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FY-3A、MODIS、春玉米发育期和土壤相对湿度观测等数据,建立春玉米干旱遥感监测指标集,构建各发育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遥感监测模型,并以2000年为例开展了辽宁省春玉米干旱监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93-2012年辽宁省春玉米在各个发育期均有干旱发生,其中1999-2002年为干旱高发期,乳熟期干旱最为严重;多指数协同配合能提高遥感手段对土壤相对湿度的监测能力,其中陆表水分指数对土壤相对湿度监测能力较强,其次是水分指数;利用构建的春玉米各发育期土壤相对湿度遥感监测模型,监测2001-2004年部分发育期和土层深度的干旱状况,总体监测准确率为73.32%;实现了2000年辽宁省春玉米发育期干旱等级动态监测,所得监测结果与当年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在发育阶段和空间上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遥感监测结果正确。因此,此项研究对于大范围准确跟踪监测春玉米干旱,以及提高春玉米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西畴县蝽次目昆虫区系特点,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利用扫网,对西畴县蝽次目昆虫进行了调查,对物种进行了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西畴县共有蝽次目昆虫106种,隶属13科67属,其中蝽科种类最多,有31种,其次是缘蝽科,有29种。在世界动物区系中,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但有一定古北区成分,仅东洋-古北区分布型物种占总种数的25.47%,并杂有少量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以西南-华南区分布型和西南-华南-华中区分布型为主,均有27种,各占总种数的25.47%,其次是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区分布型,有11种,占总种数的10.38%。西畴县蝽次目昆虫具有显著东洋区特征,并具有显著的西南区和华南区特征与明显的华中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