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经营培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研究了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主要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和质量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而不同,不同秆龄竹在发笋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对龙竹的人工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人工经营培育的技术措施,以实现高效经营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12.
云南公路建设对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和公路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云南公路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云南公路建设对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据此,结合云南的实际,提出了创建云南公路生态工程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3.
以勃氏甜龙竹竹叶为原料,对其中竹叶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勃氏甜龙竹、箬竹、浦竹仔及椅子竹中总黄酮及牡荆苷、异牡荆苷、荭草苷、异荭草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勃氏甜龙竹超声提取最佳的工艺为: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浓度为70%、料液比为1︰10(w︰v)、超声时间60min、温度40℃。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勃氏甜龙竹中总黄酮得率能达到4.6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测定4种丛生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795 2%、1.166 9%、0.092 6%、0.897 2%。勃氏甜龙竹、箬竹和椅子竹中均含有牡荆苷、异牡荆苷、荭草苷及异荭草苷,浦竹仔中仅含有牡荆苷和异牡荆苷。分析方法的建立,为丛生竹化学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对浦竹仔红秆变异个体基因组DNA的提取、rDNA ITS片段的扩增、回收及测序,分析了其rDNA 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供试竹种与Genbank中记录的浦竹仔ITS全长序列相似度为99%,与同属的中华大节竹、酸竹属的酸竹、少穗竹属的少穗竹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距离为0.007和0.010。RNA二级结构模拟分析显示,各参试竹种之间5.8s RNA变异极微小,主要的遗传变异均集中在ITS1-ITS2非编码序列中。由此可以推论该竹种产花色苷性状并非种属差异导致,为样本收集地环境因子诱发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5.
利用GeoEye-1卫星遥感影像,根据影像特点,结合实地考察,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对德宏州大型丛生竹资源进行监测,并采用标准地解析木法调查其生物量.结果表明,德宏州大型丛生竹林有小班8 090个,面积为30 000 hm2,其中纯竹林面积1.47万hm2,竹木昆交面积0.75万hm2,四旁竹林面积0.41万hm2,防护竹林面积0.37万hm2.在9种丛生竹种中,龙竹面积最大,为1.1万hm2;麻竹次之,为0.78万hm2;缅甸竹面积第3位,为0.45万hm2.此监测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6.
滇西北高原湖泊剑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RDAS IMAGINE 9.2处理1957、1974、1989、1990、2001、2006、2011和2012年8个年代的航空和卫星影像,ArcMap 10处理剑湖演变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采取图、文、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从驱动因素、驱动方向、驱动速度和驱动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剑湖水域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面积和形状时空演变规律。在1957~2012年的55年间,剑湖水域面积呈随着时间变化而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形状呈随着时间变化而日渐复杂的趋势。(2)驱动机制。驱动因素对剑湖萎缩的作用按其作用大小从大到小的排序,在1983年以前是疏浚河道→泥沙淤积→湖滩开发→湖水污染,在1983年以后是泥沙淤积→湖滩开发→湖水污染;剑湖入湖河流入湖口和出湖河流出湖口周围是剑湖萎缩的主要驱动方向,而带着大量泥沙入湖的金龙河入湖口周围是剑湖萎缩的最主要驱动方向;在1957~2012年7个时段中,驱动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1990-2001年→1957~1974年→2006~2011年→1989~1990年→2001~2006年→2011~2012年→1974~1989年;1957~2012年7个时段形成了不同驱动速度导致的剑湖水域逐渐萎缩而进程不同的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7.
1957-2012年滇西北剑湖景观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57~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6期航空和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 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等软件,选取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研究区景观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和农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和农地分别减少了203.0hm2和44.5hm2,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分别增加了1.2hm2、84.9hm2、42.2hm2、52.2hm2和67.0hm2。(2)景观类型数量、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形状复杂程度和景观多样性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剑湖景观受人为干扰越来越强烈。(3)湖泊主要转移成了沼泽,沼泽主要转移成了鱼塘、农地和有林地,鱼塘转移成了沼泽和农地,农地主要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4)人为驱动因子对剑湖景观演变的影响要比自然驱动因子大得多,总体上形成了以人为驱动因子为主、自然驱动因子为辅的景观演变驱动因子格局。  相似文献   
118.
绿僵菌属真菌是一种具有很强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广泛地寄生于多种昆虫体内。以冬虫夏草、蛹虫草为代表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绿僵菌能产生多种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本研究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技术,对4种绿僵菌菌丝体进行液体培养,培养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获得绿僵菌初提物。采用抑菌圈法评价4种绿僵菌乙酸乙酯初提物对13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测定对相应致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结果表明,经液体培养后的4种绿僵菌乙酸乙酯初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4种绿僵菌提取物均对蜡样芽孢杆菌和缓慢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贵州绿僵菌提取物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达到6.45mg/m L,对溶血性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23mg/m L。棕色绿僵菌初提物均对蜡样芽孢杆菌、缓慢芽孢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藤黄微球菌产生抑制效果,对藤黄微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达到13.9mg/m L。本研究为虫草绿僵菌抗菌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9.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筇刺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筇刺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筇刺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筇刺竹秆形指标(f1.3)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6473D0.926725来表达;胸径与秆重呈正线相关,可用W=0.193395(D2H)0.690404来表达;竹丛发笋率、成竹率与秆丛密度和竹丛平均秆径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竹笋采收指数与老秆采伐年龄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0.
1955~2011年滇西北纳帕海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55~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18个年度36期的航空和卫星影像资料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1年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5—2011年随着年月的时间变化,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在年度问和年度内变化均较大,水域面积和形状都处于增减无序的波动变化之中,无规律可循,充分说明纳帕海是一个典型的人工调控季节性高原湖泊;纳帕海演变是以人工驱动因素为主、自然驱动因素为辅,人工驱动因素和自然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展利用及科学保护纳帕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