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林业   267篇
农学   137篇
基础科学   229篇
  340篇
综合类   1093篇
农作物   114篇
水产渔业   162篇
畜牧兽医   632篇
园艺   234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昕水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展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是科学制定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并实现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基础。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昕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多年(1958—2015年)气象水文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年潜在蒸发散和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并根据生态水文分析法与水量平衡原理定量解析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15年,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Z=-5.84,p<0.0001),而降水(Z=-0.72,p=0.31)和潜在蒸散发(Z=-0.5,p=0.88)变化趋势不显著。双累积曲线法表明径流量突变点为1974年和2000年,其中,1975—2000年间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73.14%,土地利用方式仅为26.86%;而2001—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高达103.81%,可见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昕水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今后的流域治理中,需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方案,实现昕水河流域水土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2.
玉米自交系414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14又名(4A、A6),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国内外优良自交系,采用独创的“分离小群体选系”方法育成的早熟紧凑型玉米自交系[1]。以其作亲本,先后育成苏玉8号、苏玉9号、苏玉10号、苏玉13号和苏玉14号5个玉米新品种,占江苏自育饲用玉米品种数的1/4左右。其中苏玉9号(414×812)“九五”期间在生产上累计种植2×106hm2,获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苏玉10号(414×75)先后通过国家和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正在江苏省及中国东南玉米种植区大面积应用。414已成为江苏玉米育种与生产上最重要的自交系之一。为此,有必要探…  相似文献   
133.
矿质元素对菌核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菌核侧耳是一种具有较大食、药用价值的大型珍稀真菌。以黄豆浆为氮源,葡萄糖为碳源,运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量元素钾、镁、钙,微量元素铜、锌、锰、铁,痕量元素硒对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促进菌丝体生长的不同矿质元素最适配比和浓度。  相似文献   
134.
以大豆蛋白(SPI)和丙烯酰胺(AAm)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氯化锂为电解质盐,N,N,N,N'-四亚甲基乙二胺(TEMED)为促进剂制备得到大豆蛋白水凝胶电解质,探究了其力学性能以及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后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大豆蛋白水凝胶电解质具...  相似文献   
135.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能量闭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连续3a(2003-11-2006-10)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下垫面对能量闭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量平衡比率(EBR)日变化规律明显,以昼夜交替时波动最大,下午略高于上午,白天能量闭合状况明显优于夜间.将湍流能的相位提前0.5h,湍流通量和有效能的匹配度及能量闭合程度均得到提高.白天EBR呈秋冬高(分别为0.98和0.94)、春夏低(分别为0.85和0.70)的季节变化特征,EBR的波动幅度依次为:夏>秋>冬>春.下垫面状况对地表能量闭合程度影响显著,裸地阶段、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年均白天EBR分别为1.11、0.94和0.74,小麦季的能量闭合状况优于玉米季;EBR波动幅度依次为:裸地阶段>玉米季>小麦季.观测期间,白天EBR年均值范围在0.82 ~0.97,平均0.89,较好地满足了农田通量观测对数据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6.
为改善当前苹果园不合理施肥现状,探究适合苹果园提质增效的施肥方案,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设置常规施肥、优化减氮、有机肥替代25%氮肥、有机肥替代50%氮肥4个处理,其中后3个处理的总施氮量一致,为常规施肥的一半,试验连续进行两年后测定果实产量、品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减氮处理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氮肥偏生产力是常规施肥的2倍以上;有机肥替代50%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5.4%。优化减氮处理和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可滴定酸显著低于施化肥处理,糖酸比相反;有机肥替代50%氮肥处理的品质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分别比常规施肥高1.8%、2.7%、16.9%。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层深度及有机肥的施用有关,特别是在20~40 cm土层深度,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陕西省苹果园可以推荐常规施氮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用有机肥替代50%氮肥,以节省化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7.
首先探索了利用薄层色谱分离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BC4菌株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溶剂系统,在此基础上分离得到了该菌4个代谢产物组分;然后以小麦纹枯菌为生物测定对象,观察了这4个组分对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同时利用显微技术进一步观察了抑菌活性组分对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部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薄层色谱溶剂系统中,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分离灰葡萄孢BC4菌株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较好展开剂。对利用该溶剂系统分离得到的4个代谢产物组分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2个组分具有生物活性,其中组分4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相反组分2对其生长却有促进作用,组分1和3对该病菌没有作用。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接触组分4的小麦纹枯病菌菌丝顶端外部有深色液滴,对照则没有这种现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接触组分4的菌丝与对照明显不同,菌丝停止向前延伸生长,分支增多,菌丝体出现不规则的膨大与缢缩,有些菌丝体新生部分变薄、模糊,有熔化迹象;有些与其它菌丝体粘合或融合在一起。表明灰葡萄孢BC4菌株代谢的抑菌活性成分对小麦纹枯菌的菌丝体体壁的形成具有严重阻碍作用,与三唑酮具有相似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8.
江苏省江都市烟粉虱的寄主及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调查了江苏省江都市烟粉虱的寄主植物及种群消长动态.经鉴定烟粉虱寄主达8科44种(变种),主要寄主集中在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菊科和豆科等植物,并根据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将烟粉虱的危害程度划分成4个不同的等级,其中蔬菜上危害达4级的寄主有11种.调查结果表明:烟粉虱在露地寄主上属于秋季多发型害虫,始发期在6月中下旬,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烟粉虱在5种蔬菜寄主上的种群数量比较发现,种群数量高低依次为番茄>茄子>黄瓜>甘蓝>辣椒.同时还研究了烟粉虱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9.
对衡阳市肖家山废弃采石场及其周边荒山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类型以灌草丛与草丛为主,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群落的共有种趋势与立地类型的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0.
通过对猪粪堆肥各个阶段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4株纯菌株.经过对比测定,选出生长相对较快,降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及纤维素能力较强的53株菌株,包括常温细菌15株、高温细菌4株、常温放线菌17株、高温放线菌6株、常温霉菌11株.其中,细菌对于淀粉和蛋白质分解能力较好,但对纤维素和油脂的分解能力差,由放线菌和霉菌的分解作用进行补充.高温期细菌和放线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霉菌则主要在堆肥末期发挥作用,在高温期活性很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