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添加秸秆与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宁麦16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秸秆和氮肥2个因素,其中秸秆设添加(26g/盆)和不添加2个水平,氮肥设5个水平,其小麦全生育期的施氮量分别为0,0.08,0.12,0.16,0.20g/kg,共计10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最后对添加秸秆、氮肥用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效应量进行计算。【结果】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添加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千粒质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而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均明显下降。小麦各生育阶段氮素累积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花后累积氮素对籽粒氮贡献率显著上升。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氮肥表观回收效率在各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效应量分析表明,氮肥水平效应量大于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秸秆×氮肥水平交互效应,而添加秸秆对小麦千粒质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添加秸秆条件下配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率,有利于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52.
以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例对稻茬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根系生长、植株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前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基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硝态氮显著向下层土壤淋洗;拔节期追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孕穗期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且随追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N300和N3/7处理硝态氮显著向40-60cm土层淋洗。根系主要生长于0-20cm土层,拔节前各土层根长密度均随基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后则随施氮量增加和适当的追肥比例而增加。各施氮处理均以拔节至开花期为小麦氮素积累高峰期。适宜增加施氮量并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适当降低施氮量并提高拔节期追肥比例有利于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和植株氮素积累,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并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淮北地区小麦播种期有提早的趋势,9月下旬的播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20%左右,这对提高小麦产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明确早播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为生产上因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81年起,对早播小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4.
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参试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7078.35~7798.11 kg/hm2,品种V2、V3、V13和V14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品种V13的平均产量居首位,比对照品种V21增产500.97 kg/hm2,增产率为6.87%;品种V8和V18的产量较低但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的稳定性方面,品种V14对环境指数的反应较敏感,品种V4和V6的一致性表现较差,其余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表现相似。综观参试小麦品种两年的产量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有V2和V13,品种V14的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表现较差。此外,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于客观评价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5.
迁麦1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大穗型小麦新品种,2008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56.
6种鲜食彩色花生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博  顾克军  杨四军  张恒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73-12474
[目的]为彩色花生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以彩色花生品种开白二号、YA03-5、豫黑、YS03.1.1、9686—8、豫紫一号为试材.以宿迁推广的高产大果品种为对照,通过随机区组排列的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宜江苏省栽培的优良彩色花生品种。[结果]9686—8的荚果产量最高,为4363.5kg/hm。,其次是开白二号,其荚果产量为4282.5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3.2%和7.8%;豫紫一号的荚果产量最低,为3715.5kg/hm2。YS03-1—1感病毒病,中抗叶斑病,抗茎腐病。豫黑中抗茎腐病、叶斑病,YA03-5中抗叶斑病、病毒病。其他品种抗病性强。YA03-5的抗涝性弱。开白二号、9686-8、YS03-1.1、YA03-5、豫黑和豫紫一号的百仁重分别为69.40、72.50、55.70、67.50、65.18和70.66g,开白二号、9686-8、YA03-5和豫黑的出仁率分别为63.1%、70.3%、54.0%和59.2%。[结论]该研究为彩色花生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优质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不同麦区的小麦品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发展优质专用型小麦生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徐淮麦区自然生态条件下,通过选用优质良种,辅之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生产出品质达到北美硬红冬水平的优质小麦。文章还就优质小麦商品基地建设的规划、实施意见等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8.
以江苏省某乡镇为对象,开展了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秸秆利用状况、农民处理秸秆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收集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不足25%,50%以上农户产生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普及不到位、作物收种时间重叠、效益驱动不足、秸秆利用机制不健全是秸秆禁烧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有效组织、政策引导、农机农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面积、干物质积运及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不同穗型小麦的叶片功能、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特点,选用典型的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小麦的单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大于多穗型和中间型,但最终产量表现为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适当减小叶片面积,增加群体穗数,可能是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0.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