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5篇
  15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家蚕雌性附腺及其分泌物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家蚕雌性附腺由分泌部和贮存部组成,化蛾前期分泌大量胶状粘液蛋白,产卵时胶状粘液蛋白将蚕卵固定在外界物质上。对雌性附腺分泌部及胶状粘液的蛋白质进行提取,并用双向电泳进行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用裂解缓冲液可以得到丰度较高的蛋白质混合物,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蛋白质图谱。  相似文献   
102.
2017年春蚕期,在淳安县农村示范新型雄蚕品种"浙凤2号",调查各项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浙凤2号"孵化率好,体质强健好养,食桑旺,抗病力强,张种产量和万蚕产茧量高;上车茧率高,解舒率高,清洁净度好;是一对具有优良综合经济性状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浙江省农村粗放养蚕及血液型脓病为害较为严重的现状,引进抗BmNPV蚕品种资源,以优良实用品种与抗病品种杂交后自交、回交及利用抗病品种组配四元杂交组合等不同途径,开展适于省力化饲养的抗BmNPV蚕品种选育研究。经两年半研究,自交、回交途径各抗病育种材料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优良,正通过检测实现抗病基因的纯合固定。同时确定一对组合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良,对BmNPV抵抗性比对照种显著提高,已提请参加省实验室鉴定。  相似文献   
104.
内蒙古自治区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从美国引入北美稠李、紫叶李等彩叶观赏树种。文章从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两方面研究北美稠李与紫叶李的抗旱性,试验数据表明北美稠李抗旱性较强,更适合内蒙古地区的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105.
抗血液型脓病雄蚕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降低养蚕过程中易发生血液型脓病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茧丝质量.对"雌35CN×平28"、"雌29CN×平30"、"秋·华×平30抗"等3对雄蚕新品种进行繁育试验,以主推雄蚕品种"秋·华×平30"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雌35CN×平28"、"雌29CN×平30"的繁育成绩低于对照种,需进一步选育提高;而"秋·华×平30抗"在2019年秋期的kg茧制种量为2.34张,能够满足大规模的蚕种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107.
"雌29×平30"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雌29"与平衡致死系"平30"杂交育成的新型雄蚕品种。"雌29×平30"品种的主要优势在于蚕种繁育环节解决了雄蚕种质量标准中的雄蚕率问题,提高了雄蚕种的质量,降低了雄蚕种的生产成本。2017年春期在淳安县威坪镇进行了农村生产试养,该品种孵化齐一,各龄眠起快而齐,群体生长发育整齐,抗病性强,好养,食桑旺、不踏叶,上蔟涌,营茧速度快,张种产茧量高。  相似文献   
108.
由于单交制种模式与常规蚕种制种模式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适合单交制种模式的新蚕种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检疫检验标准。本文对雌蚕无性克隆和常规交配制种条件下的母蛾微粒子病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蚕无性克隆制种方式下的母蛾对微粒子病检疫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摘除卵管和蚕卵,其检测灵敏度也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109.
在总结数字图书馆范式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进行服务范式的转型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包括创新服务手段、建设特色馆藏、改进服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0.
基于RS和GIS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ndsat-5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通过选取关键影响因子,对红水河干流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及其时空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红水河干流区水土流失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1990—2010年近30a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在水土流失不同敏感性等级变化中,以水土流失中度敏感转为轻度敏感面积最大,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转化面积分别为2 736.24km2和2 462.09km2,1990—2000年水土流失敏感性向轻度敏感、不敏感转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红水河干流区中段区域,但2000—2010年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的变化区域与之明显不同,主要发生在红水河干流区的东段。总体看来,在响应国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下,红水河干流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生态环境逐渐转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