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以福建省"绿色之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例,深入剖析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联系,探索如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展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从而为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机藕合提供了新的模式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2.
利用水浸提方式对人工栽培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在3个光强下进行白菜种子发芽试验,并对其发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雷公藤植株的化感物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效应,在无光照条件下各处理对发芽指标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半光照和全光照,同时其鲜叶可作为白菜催芽促长的生物肥料。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得到更细致的土壤颗粒分布信息,对准确了解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林地恢复过程的土壤颗粒变化规律,加深灾害干扰前后林地自然恢复变化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方法  采用以时间代空间的研究方法,选取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3种林地,采集不同受损状态(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7年)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各项多重分形参数。  结果  灾害干扰对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布存在显著影响;灾害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不同土层深度对3种林地均有影响,不同林地对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分析3种林地不同恢复状态的粒径组成和多重分形参数可知:与未受损林地比较,受损恢复林地的土壤质地较差。3种林地在不同受损状态下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  结论  本研究从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角度阐明了洪涝诱发灾害对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的影响,可为灾害干扰前后土壤侵蚀的防治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灾害干扰受损区自然恢复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洪涝诱发灾害干扰受损区的次生阔叶林、杉木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等11项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先增大后减小,毛竹林逐渐减小;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总孔隙度、含水率、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先减小后增大,毛竹林逐渐减小;3种林型土壤质地先变粗后变细。(2)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含水率、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可作为评价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恢复能力的主要指标。(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3种林型土壤抗蚀性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大,受损自然恢复状态土壤抗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研究结果可为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土壤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主成分分析和投影寻踪法在雷公藤优树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主成分分析和投影寻踪法对野生雷公藤进行优良单株生长性状选择标准的探讨,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可应用于雷公藤优良单株的选择,其中主成分分析法主要选择指标为盖度、主藤长和地径,而投影寻踪法主要选择指标为主藤长、地径和盖度。对比2种选优方法优缺点,确定主藤长和地径为野生雷公藤优树选择的指标;根据综合评价,共选出20个优良单株,并发现2种方法所选出的优良单株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6.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共采集0—20 cm的土壤样本135个,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和失稳性坡面区段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总体偏酸性(pH<6.5),与总体偏碱性(pH>7.5)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pH值均大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及温带湿润山岭区且差异显著(p<0.05)。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与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降水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气候、区段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01)。除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  相似文献   
87.
选取胎儿期(4~5月龄)、犊牛期(1岁)、性成熟期(3岁)的健康雄性牦牛各2头,分离其睾丸组织,利用Illumina平台对各样本miRNA进行测序,其中同一年龄段的2个样本被视为生物学重复;分析各阶段样本的miRNA数量、碱基偏好性和表达水平,对新miRNA进行预测,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期miRNA占smallRNA(sRNA)的比例显著多于犊牛期和性成熟期(P<0.05)。共发现新miRNA成熟体77个,新miRNA前体共80个,已知miRNA的首位具有尿嘧啶(U)碱基偏好性,新miRNA的首位具有胞嘧啶(C)碱基偏好性。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胎儿期与犊牛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24个,犊牛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36个,胎儿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39个。GO分析发现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靶基因的数目在生物学过程排首位的是代谢过程,并从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中筛选出了与精子发生及与精子功能相关的靶基因20个。结果表明,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胎儿期的miRNA的...  相似文献   
88.
通过模拟酸雨实验,研究酸雨胁迫(pH2.5、3.0、35、4.0、4.5)对台湾桤木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酸度的降低,台湾桤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上升趋势。pH2.5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最低点,比对照(CK)降低28.6%;pH4.5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CK高10.2%;pH2.5时,叶片的蒸腾速率达最低点,比cK降低59.5%,而pH3.0、3.5、4.0、4.5分别比CK降低57.4%、53.1%、50.1%和34.7%。随着酸雨胁迫时间的持续,台湾桤木叶片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蒸腾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气孔导度先降低后升高;胞间CO2浓度前期降低,9月达最低,其后又升高;气孔限制值先升高后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89.
应用非直角与直角双曲线模型、二项式回归方法及叶子飘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了雷公藤幼苗的测量数据.结果表明,雷公藤幼苗光合速率与光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叶子飘光响应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最大,模拟值与实测值最符合;利用该模型重新拟合出雷公藤幼苗的饱和光强为468.98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21.41μmol.m-2.s-1,这些数据与试验测量值较符合;其内禀量子效率为0.076,表观量子效率为0.069,在光补偿点处的量子效率为0.072.  相似文献   
90.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柳桉、邓恩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对其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林分根际土壤中均存在大量的解磷细菌,其中的解有机磷细菌数量为(2.23~4.17)×104cfu·g-1,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为(2.05~4.00)×104cfu·g-1,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多于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不同林分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大小为:柳桉尾巨桉邓恩桉.(2)筛选到12株溶无机磷细菌和14株解有机磷细菌,且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株溶无机磷细菌在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854~367.169μg·m L-1,最大为P7菌株;14株解有机磷细菌在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1.374~30.330μg·m L-1,最大为YP菌株.溶无机磷细菌溶解的无机磷含量与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的p 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解有机磷细菌分解的有机磷含量与卵黄培养基的p H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26株解磷细菌中,P7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YP8菌株分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桉树微生物肥料的重点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