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5篇
  13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2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稀土、胆汁酸及其复配物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脂肪代谢及肠肝结构功能的影响,选择初始质量为(12.34±0.11)g的大口黑鲈45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D0)饲喂基础饲料,在其基础上分别添加5种组分不同的复配物,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75 mg/kg胆汁酸+75 mg/kg稀土壳糖胺螯合盐+75 mg/kg单甘酯)、D2(100 mg/kg胆汁酸+75 mg/kg稀土壳糖胺螯合盐)、D3(100 mg/kg胆汁酸+50 mg/kg稀土壳糖胺螯合盐+75 mg/kg单甘酯)、D4(75 mg/kg胆汁酸+60 mg/kg肉碱)和D5(150 mg/kg胆汁酸)。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的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无显著差异(P> 0.05);D1和D2组肠道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 <0.05),D1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 <0.05),但各组Na+-K+-ATPase活性较对照组降低27.68%~55.35%(P ...  相似文献   
322.
为探究不同分子量碳源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安徽省典型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种植玉米试验,开展了不同碳源(果糖、蔗糖、纤维素)对土壤中磷形态转化和玉米磷吸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Olsen-P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玉米间苗7 d后果糖处理Olsen-P含量最高,15 d后纤维素处理Olsen-P含量达最大值,90 d后,相比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纤维素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显著增加了79.74%、54.03%和30.03%(P<0.05)。(2)玉米间苗90 d后,相较于对照处理,纤维素处理显著降低了Fe-P和Ca10-P含量,增加了Ca8-P含量,而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的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纤维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减少了中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3)纤维素处理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磷酸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 H和交换性钙含量,这是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重要原因;(4)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相比,纤维素处理下玉米磷吸收量显著增加了46.20%、19.05%和19....  相似文献   
323.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324.
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按照用特色和高品质要求重新谋划定位农业创新发展,推进多种形式新型农业服务经营组织高质量持续发展,各类涉农新型经营企业主体数量规模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层次不断稳步提升,经营发展模式实现不断创新,农业功能格局不断拓展,推广“企业+合作社+小农户”等经营模式,在此发展中也存在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比较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25.
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 ,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稻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high density,RCH)和水稻澳龙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Cherax quadricarinatus ,RA)4个处理,分析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稻米品质、中微量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Fe、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R处理相比,RCH、RCL和RA处理稻米的Fe含量分别增加52.0%、23.4%和21.4%,Ca含量分别增加45.7%、32.1%和22.8%,Mg含量分别增加45.0%、28.6%和23.3%。稻米中微量元素提升,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稻米品质中的蛋白质与Fe、Ca和Mg呈显著(P<0.05)正相关,胶稠度与Fe、Ca和Mg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粒率均与Ca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品质变优,其中RCH处理稻米品质改善效果最好。与R处理相比较,RCH、RCL和RA处理的纯收益分别增加了506%、314%和429%。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选择中,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6.
使用 SPF鸡胚成纤维细胞从蛋用种鸡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禽白血病病毒(ALV) p-27抗原ELISA检测、病毒培养、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鉴定、群特异性抗血清中和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明,该株病毒属于禽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327.
为获得大黄芩鱼散半仿生提取物的制备工艺,本研究以均匀实验设计U5(53)安排实验,考察提取溶媒pH、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提取物抗鹅沙门氏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结果显示:大黄芩鱼散半仿生提取最优的工艺为pH 8.3,料液比1:40,提取时间0.5 h,对鹅沙门氏菌的MIC为(9.10±0.11)mg/mL,HPLC可以同步检测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有黄芩苷、槲皮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 [关键词] 大黄芩鱼散|半仿生提取|均匀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328.
在我国沿黄流域的局部地区覆膜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却阻碍着当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无疑是破解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最佳选择。目前已有多个区域试验表明: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保障作物稳产稳收的同时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改善耕地质量。为了能够高效地示范推广和应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结合CO2释放量的生物降解和农膜裂解率的物理降解是探究其适用性的内在要求。此外,“政、研、企”的多方协同可助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大范围推广应用,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阐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地膜残留造成的污染危害,并探讨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相似文献   
329.
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宁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宁夏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分析宁夏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以期为宁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为研究自制大黄芩鱼泡腾片对养虾池中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采用鉴别培养、生化反应、PCR方法鉴定菌株,并用微孔-平板法测定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具有致病性的菌株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弗尼斯弧菌(Vibrio furnissii,V.f)和泛菌属的Pantoea eucrina(P.e)。大黄芩鱼泡腾片对V.p的MIC和MBC均为1 mg/mL|对V.f的MIC为4 mg/mL、MBC为8 mg/mL|对P.e的MIC和MBC均为4 mg/mL。由此表明,大黄芩鱼泡腾片对副溶血弧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关键词] 大黄芩鱼散|泡腾片|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