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叙述了吉林省20世纪50~90年代各阶段高粱播种面积、产量、品种等生产情况,并针对高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吉林省高粱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优质 高产春谷新品种公谷7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谷75号是以8132为母本、公谷63号为父本,经人工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口性佳等优点。2008~2009年全国(东北春谷区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5 559.0 kg/hm2,较对照增产8.71%。2010年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鉴定。  相似文献   
33.
高粱吉杂118制种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选地要好且隔离要保证、采取药剂拌种或包衣、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并准确配置父母本比例、施足底肥和种肥并及时适量追肥、重视花期调节与观测、去杂要及时彻底、做好辅助授粉、及时早割与搞好晾晒等方面介绍高粱吉杂118制种技术,以期为提高该品种制种的质量和数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车鑫  李淑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82-9485
根据2008年扶余县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对扶余县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及分布进行统计,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土地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重偏低、林地比重较高、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等特点,继而针对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扶余县未来土地发展趋势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5.
1历史回顾我国饲养的茸鹿主要是梅花鹿和马鹿,历经野外捕获、圈养、驯化、人工选择,形成许多地方类型或品种、人工选育品系品种,经历了300年50多个世代(梅花鹿)和50多年10多个世代(马鹿)的家养历  相似文献   
36.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基于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分析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土地敏感性和土壤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规划数据,运用GIS技术,测算松原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区。结果显示,松原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58 257 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4.40%。  相似文献   
37.
本项目为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大兴安岭沿麓地区优质强筋小麦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子项目之一,针对优质强筋春小麦品种克丰10号进行不同肥密模式化研究并形成栽培模式,为本区域推广应用及项目的完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的工业废渣,它是一种复合性资源,过去大多废弃不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利用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及筑路工程的报导.本文就市政工程应用粉煤灰的情况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参数配合比,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9.
高粱枝梗是籽粒的载体,是决定产量的重要性状。文中对高粱枝梗级别、数量进行了叙述。一般来说高粱品种或品系仅有一-三级枝梗,而杂交种尚有四、五级枝梗;在同一枝梗上着生的籽粒,下部小,上部次之,中部大;枝梗数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抽穗期对枝梗的直接效应大。一级枝梗的加性效应是遗传控制的主要因素;二、三级枝梗的遗传控制中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四、五级枝梗基本是显性效应,无加性效应。杂交种的培育应注重超亲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以及影响集约利用水平因素的相关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地对吉林省内全部县域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吉林省县域范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量、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