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7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莱氏野村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分离自鳞翅目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和银纹夜蛾(Argyrogrmma agnate)罹病虫体的3个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eyi)菌株NY-LE01、NY -PL02和NY -AA00为材料,研究了各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萌发率、抗旱力及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NY-LE01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培养24h的孢子平均萌发率及抗旱能力明显高于NY-PL02和NY-AA00菌株.菌株NY-LE01、NY-PL02和NY-AA00对甜菜夜蛾幼虫的侵染致病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53 +0.46X(r =0.936),Y=3.67 +0.21X(r =0.942),Y=2.78 +0.31X(r =0.892);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孢子/mL)分别为(2.342 ±0.132)×105、(2.154±0.215)×106和(1.450±0.21)×107孢子/mL.在1.26×105~1.26 ×108孢子/mL接种处理后,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T50估计值范围分别为5.6~7.8、6.2 ~9.9和7.5 ~10.3 d.表明菌株NY-LE01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甜菜夜蛾生防制剂开发的菌株.  相似文献   
72.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浓度为4.0 ×104~4.0 ×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WEI(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致死中浓度为(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3.
 比较了5种不同复配剂对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5种药剂对苹果果实轮纹病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70%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00倍液,32.8%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00倍液, 3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甲硫·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福·戊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采收期和贮后30 d防效均在80%以上;而3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5%甲硫·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福·戊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在采收期和贮后30 d防效稍低但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74.
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b)属于大范围迁飞性害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白背飞虱的种群数量急剧上升,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概述了白背飞虱危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监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动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马铃薯间作玉米体系土壤放线菌的群落多样性,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运用高氏Ⅰ号培养基对马铃薯单作田、马铃薯间作玉米田和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各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纤维素酶活性评价和拮抗植物病原真菌菌株筛选。结果显示,挑取的代表菌株中,马铃薯间作玉米田的17株土壤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马铃薯单作田的11株放线菌也均为链霉菌属,玉米单作田的16株菌株中仅有1株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他15株均为链霉菌属;马铃薯间作玉米田、马铃薯单作田、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中具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41.17%、27.27%和25.00%;具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29.42%、27.27%和37.50%,其中,菌株J2-3/4对小麦根腐病菌(Cochliobolus sativus)、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r)、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 iaalternat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分别为75.70%、63.97%、64.85%和72.94%。说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放线菌群落结构均较单一,且链霉菌属为优势种群;菌株J2-3/4在作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菌株资源开发中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蓟马类是甘蔗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甘蔗未展开的心叶内危害,影响甘蔗产量。本研究调查云南省陇川、元江等17个甘蔗种植县、市,共采集成虫标本1142头。经鉴定,得出害虫种类9种,即蔗腹齿蓟马(又称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us)、竹直鬃蓟马(Stenchaetothrips bumbusae)、黄蓟马(Thrips flavus)、褐蓟马(Thrips fusca)、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和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天敌1种,即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蔗腹齿蓟马(F. serratus)是所有甘蔗种植区的绝对优势种,在所调查甘蔗种植区均有,占所采集鉴定蓟马总数的80.21%。  相似文献   
77.
对以不同成品醋、酒为原料配制的糖醋酒液诱剂进行配方筛选,研究其对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表明,以陈醋配制的诱剂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以米醋配制的诱剂效果次之,两者之间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明显;以云南小曲型白酒配制的诱剂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以高粱酒配制的诱剂效果次之,但前者对铃木氏果蝇的诱捕效果远优于后者;以不同种类成品醋、酒配制的糖醋酒液诱剂诱捕到的铃木氏果蝇雄虫数量远高于雌虫。  相似文献   
78.
为进一步从核酸水平上研究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相关特性,采用反转录PCR及RACE等技术对该基因编码序列及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Gen Bank中其它昆虫Pgi基因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Pgi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1 671 bp,共编码556个氨基酸;其DNA序列全长为10 078 bp(短序列为9 311 bp),由12个外显子与11个内含子镶嵌而成;各外显子长度与鳞翅目大部分昆虫相同,介于95~188 bp之间,内含子序列总长度为8 407 bp(短序列为7 640 bp),各内含子长度介于418~1 547 bp之间,且在内含子3、4、5、11上均发现杂合现象。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大部分昆虫Pgi基因c DNA严格按物种聚类,除了双翅目的家蝇Musca domestica与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出现一定的交叉现象外,其余没有出现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MZ060727-XW菌株5个浓度(3.5×104~3.5×108个/mL)对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性。在3.5×108个/mL孢子浓度下斜纹夜蛾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8.58%,3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3.84%,2龄幼虫的LC50为(1.898±0.162)×104个/mL,3龄幼虫的LC50为(3.293±0.108)×104个/mL。在3.5×104~3.5×108个/mL浓度处理下2龄幼虫的LT50依次为(6.33±0.18)、(5.16±0.16)、(4.84±0.14)d和(4.27±0.11)d,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7.67±0.15)、(6.14±012)(、5.28±0.14)d和(4.69±0.17)d。  相似文献   
80.
蓟马虫瘿和虫瘿蓟马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隶属于57个属的约300多种蓟马能形成虫瘿(gall).这是虫瘿蓟马通过取食而诱导植物组织无规则增殖的结果.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蓟马虫瘿的起源及形成机制、虫瘿蓟马的分类地位及类群划分、虫瘿内的社会行为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