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研究影响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的主要因子,探索蚕病精准防控时机与策略,通过对气候条件、病蚕混育率、饲养密度、龄期经过以及药物防控等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各因子对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生危害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当蚕群中有染病个体时,高温多湿环境是诱导和加快蚕座传染的主要因子;家蚕血液型脓病蚕座传染很强,病蚕混育率是主要传染因子,与发病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蚕座密度对病毒次生传染,显示过高的养蚕密度增加了传染发病率;感染龄期对病毒次生传染,表现为龄期越小,次生传染越严重;防控药物介入可降低次生传染发病率,新鲜石灰粉防控效果较好,增加施用次数可降低危害。所有影响因子中,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蚕混育率是首要的因子,其次是混育龄期,第三是药物施用,呈现负相关,第四是饲养季节,最后是饲养密度。每天施用一次的药物处理仍然会出现病原逃逸的现象,宜增加施药次数减轻危害。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以桑果桑叶产量高、品质优和桑树抗桑花叶病为选育目标,利用二倍体杂交组合幼苗诱变得到的600多份四倍体种质,经系统选择和品种圃比较试验,选育出果叶经济性状较优的7个果叶两用桑品系:桂椹92L38、桂椹92L54、桂椹94257、桂椹90191、桂椹90161、桂椹94208、桂椹9270。经比较试验发现与对照果桑品种粤椹大10相比,这7个桑品系的桑果年产量在1 788.40~2 454.21 kg,比对照增产2.53%~40.70%;糖度质量分数8.64%~10.79%,接近或超过对照;桑叶年产量2 067~2 513.63 kg,比对照增产2.54%~10.67%;桑叶养蚕,全茧量提高2.54%~24.67%,茧层量提高4.33%~13.08%,茧层率提高1.43%~7.19%。抗花叶病较强,发病率比对照降低9.0%~18.0%,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4.5%~9.0%。表现为果大、叶大,枝叶生长旺盛。这些品系已在南宁、河池、百色、柳城、象州、宜州、宾阳、昭平等地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53.
提出了“牧用桑”的定义和定位,总结了近年来广西在牧用桑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桑树饲料加工技术、桑树饲料营养特性和鸡鸭鹅以及黑山羊养殖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有益的经验,客观分析了桑树饲料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有利因素以及发展前景。建议广西今后要加强在桑树饲料加工技术、养殖应用技术和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更加系统性地开展桑树饲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以9个肉兔纯系及其37个杂交组合为实验材料,采用测序和单链构象多态(SSCP)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全部3个外显子区及部分5’调控区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该基因5’调控区476位点存在1处T→C的单碱基突变,外显子区域没有发现突变位点。关联分析表明,该突变有增加活体重,提高胴体重、前腿重、背腰重、后腿重和皮重,同时降低肌肉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有利遗传效应(P<0.05),结果提示位于MSTN基因上游调控区的该处突变有利于家兔的体躯发育,可资开发为用于家兔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5.
介绍常糯1号的特征特性,并总结其直播栽培技术,以提高大面积直播稻的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56.
广西荔枝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二低二差”现象:一是单产水平低,2000年全区荔枝平均单产只有133.33kg/667m2;二是种植荔枝效益低,2000年荔枝平均产值只有637.72元/667m2左右;三是种植管理水平差和高新技术普及应用差。对荔枝结果母枝的培育、冬梢控制、环剥(环割)促花保花、合理施肥、培育短壮花穗、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利用率低,大小年现象尤为突出。经2001~2002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大面积改造荔枝低产果园的技术和经验,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北流市、桂平市、浦北县四大荔枝产区20万亩荔枝园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抽花树…  相似文献   
57.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僵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病原特性及遗传规律,为精准防控家蚕僵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原始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规律。收集广西五大蚕区(桂中、桂南、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南)的病蚕、病虫及生物防控白僵菌株,经显微形态鉴定和产孢测定后采用滤纸接触法测试其对家蚕的致病力;基于ITS4/ITS5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双向测序结果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ISSR-PCR扩增结果以Quantity One绘制电泳模式图,使用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同时以PopGene32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连续1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19%。5月是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率高峰,平均发病率为13.37%;其次是4月和10月,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7.91%和6.87%。山区地形的家蚕僵病发生率普遍高于平缓丘陵地区,其中,丘陵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3.55%) >桂西北(12.66%) >桂南(11.56%) >桂西(11.05%) >桂东南(9.53%),山地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8.91%) >桂西北(17.96%) >桂西(16.01%) >桂西(14.90%) >桂东南(11.61%)。广西家蚕僵病病原包括白僵菌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虫草菌属,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主要病原,占比达86.67%,且白僵菌ITS序列高度保守,序列相似性在97.83%~99.83%。不同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表现为崇左白僵菌株(农药)的72 h累计死亡率达100.00%,明显高于蚕区僵蚕菌株(8.89%~93.33%)。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从50株菌株样本中扩增出15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47个,多态百分数为87.5%~100.0%; 50株菌株样本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40~0.325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840~0.4880,均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等蚕区的病蚕白僵菌株与农药源白僵菌株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家蚕僵病危害高峰期为5月,球孢白僵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来源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排序为农药源白僵菌株>松林白僵菌株>蚕区僵蚕菌株,但三者相互间存在非常高的基因关联性,提示广西家蚕僵病的病原遗传背景复杂,且蚕桑主产区应慎用白僵菌农药。  相似文献   
58.
广西柑桔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标  陈东奎 《广西园艺》2005,16(1):16-18
1 广西柑桔业发展的现状1.1 柑桔生产状况广西是我国 9个柑桔主产省之一 ,其中沙田柚是全国的第二大产区。 2 0 0 3年广西柑桔面积 2 88.2 8万亩 ,占全区水果总面积的 16 .5 % ,柑桔产量 15 2 .13万吨 ,占全区水果总产量的 32 .6 % ,柑桔产值 2 4 .2 4亿元 ,占全区水果总产值的 2 5 .3%。广西柑桔生产分布于全区 14个地级市 ,主要集中于桂林、柳州、贺州、河池等地 (表 1、表 2 ) ,其中桂林市柑桔面积 12 0 .7万亩 ,占全区栽培面积的 4 1.9% ,产量 90 .9万吨 ,占全区柑桔产量的 5 9.7% ,是广西柑桔的重要产区。表 1  2 0 0 3年广西柑桔面…  相似文献   
59.
晚熟李新品种——龙滩珍珠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选育过程 “龙滩珍珠李”是从天峨县野生李资源中选育的优良新品种。1998年,我们在天峨县八腊乡五福村常里屯偏岩脚山林中发现了一株特晚熟(8月上中旬成熟)李实生树,经过3年观察,该株系表现的丰产性、抗病性、品质均优异。于2001年采该单株的接穗在毛桃树上进行高接换种栽培试验,次年开始结果。  相似文献   
60.
广西是与东盟国家自然条件相近的热区省份,也是全国水果生产大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不可避免地对广西果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