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5篇
  122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为阐明去袋对套袋长富2苹果果实发育的影响并为合理确定去袋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了套袋的长富2苹果去外袋后,果实及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分析了果实去袋后果实横径迅速膨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套袋的长富2苹果去袋后5~10 d,果实横径迅速膨大。与未套袋果相比,套袋果去袋后,果肉的生长素、玉米素、赤霉素含量迅速升高,脱落酸变化不大;种子的生长素含量迅速升高,其他3种内源激素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22.
“绿岭”核桃柱头开放过程及无融合生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雌花柱头开放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研究了雌花套袋、切柱头和聚乙烯醇封柱头处理核桃无融合生殖坐果情况;比较了无融合生殖坚果与自然授粉坚果果实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套袋、切柱头和聚乙烯醇封柱头处理的无融合生殖生理落果期的座果率分别为42.5%、26.7%、46.7%,套袋和聚乙烯醇封柱头处理的座果率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切柱头处理的座果率;"绿岭"核桃的无融合生殖坚果的纵径、横径、侧径、三径均值、单果质量、种仁质量、出仁率与自然授粉,两者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23.
为充分利用硫铁矿尾矿砂、确立硫铁矿尾矿砂为主要成分的矿山废弃地的调控利用措施,以不同铜(Cu)、硫(S)处理土壤中栽植的1年生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土壤中的不同Cu、S含量对1年生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u含量为48.80mg/kg时,致使1年生苹果幼树死亡。当土壤有效S含量>1 006.0mg/kg时,1年生苹果幼树的生长开始受到抑制;土壤有效S含量>1 590.7mg/kg时,1年生苹果幼树新梢生长量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土壤有效S含量为2 404.5mg/kg时,致使1年生苹果幼树死亡。粗根Cu含量≥9.64mg/kg,S含量≥3 060.2mg/kg,树干Cu含量≥4.74mg/kg,S含量≥2 629.6mg/kg,1年生苹果幼树就会受毒害死亡。1年生苹果幼树各器官Cu元素分布规律为:细根>叶片>粗根>新梢>树干,S元素分布规律为:叶片>细根>粗根>新梢>树干。利用尾矿砂垫地时,要将混合后的土壤含S量控制在1 500mg/kg以下,尾矿砂比例控制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524.
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空间变异特征与精确施肥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对位于北京顺义的北方精准农业示范区 ,采用GPS定位 ,测定了其表层 80个土样的速效养分 (N、P、K、Fe、Mn、Cu、Zn)、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 ,所有观测项目的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作物产量与速效磷、全氮及有机质的相关性最大 ,pH与各种养分及微量元素均呈明显的负相关。通过结构分析 ,发现土壤pH的空间相关距最大 ,达 3.3km ,碱解氮和速效铁的自相关距最小 ,仅 0 .14km。其余观测项目的自相关距范围为0 .387- 1.11km。采用Kriging方法并结合GIS绘制了等值线图 ,可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示范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以施氮为例 ,精确管理的施肥方案要比粗放管理节约肥料 4 8.7%。  相似文献   
525.
苹果园草履蚧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在无公害苹果园和常规管理苹果园,调查了草履蚧的发生数量.结果表明:无公害苹果园草履蚧仅零星发生;而常规果园却大量发生,草履蚧的发生数量表现为金冠品种多于红星和富士品种,同一品种弱树多于壮树.  相似文献   
526.
527.
不同肥料配比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肥料配比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以盛果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进行了施肥种类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烘干鸡粪),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综合表现以株施烘干鸡粪40kg最好,其单果重、果实着色面积、产量、可溶性固形物、葡萄糖、还原糖、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均最高。表明增施烘干鸡粪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28.
土壤剖面基础性质差异对农田水氮过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华北平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夏玉米生产基地,不同农田土壤基础性质差异是造成该地区农田生产力空间变异的基本原因。通过研究该地区冲积始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性质对水氮过程以及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高产农田的水氮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区3块具有不同土壤基础性质且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农田,进行3年田间试验,测定土壤剖面的土壤基本性质,具体包括机械组成、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永久萎蔫点、有机碳、全氮;监测土壤剖面0-160 cm的水分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以及作物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运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对各农田的水氮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RZWQM模型在整体上可以很好地模拟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3年不同基础土壤性质农田水分、无机氮、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特征,并计算各农田水氮平衡项。各农田土壤基础性质差异对水氮过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具体为:高产农田0-160 cm剖面的最大有效贮水量为223 mm,分别高出中产和低产农田28和56 mm,同时30 cm深度以下土层具有相对较低的饱和导水率。该基础性质差异使得高产农田年均水分损失(地表径流+深层渗漏)仅为150.3 mm,分别低于中产和低产农田5.7和26.4 mm,从而使高产农田作物受到相对低的水分胁迫。高产农田土壤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中低产田高,而碳氮比则较低,使得高产农田具有更高的净矿化氮量(较中产和低产农田高52.0和82.6 kg·hm-2),且较低的氮损失(氨挥发+氮淋洗+反硝化作用),较中产和低产农田分别少6.9和10.9 kg·hm-2。高产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为2.32 kg·m-3,分别较中产和低产农田高12.1%和6.8%,这是因为高产农田受到较低的氮素胁迫。在本研究区不同土壤基础性质农田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理想的土体构型能够存储更多的有效水,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低的碳氮比能矿化出更多的无机氮,保障了充足的水氮供应,减缓作物受到的水氮胁迫,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29.
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分布(或土体构型)的复杂变异性是冲积土壤的典型特点之一,定量描述土体构型对于土地利用和溶质运移研究来说极其重要。本研究根据华北冲积平原上一块面积约15km2区域内的139个土壤剖面观测数据,运用转移概率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区域内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分布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分布不是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毗邻转移趋势。将本文得到的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分布的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用于指示条件模拟后,最终模拟结果反映了不同质地层次间的交叉协相关关系,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模拟水分溶质在区域土壤中的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30.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2,自引:7,他引:102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内>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高于旋耕处理和翻耕处理,而旋耕与翻耕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湿筛法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以非水稳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 和GMD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在0-5cm土层内免耕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分维数(D)最小,而旋耕下5-10cm层的分形维数D值显著高于翻耕、免耕处理,说明旋耕使得该层内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论】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试验,免耕处理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起稳定性,旋耕和翻耕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降低了耕作深度内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在10-30cm三种耕作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