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6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针对新疆褐牛草原放牧饲养,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和家畜体增重等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围栏小区控制放牧.[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群落的高度随放牧时间的延长,呈现显著性的变化,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短时间放牧对群落密度影响不大.草地群落盖度处于逐渐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随牧草生育期的推进,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草地群落物种重要值表明,优良牧草比例下降,而亚洲百里香(Thymus asiaticus)、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及杂类草比例上升.牛体增重的影响表现在中牧条件下单位面积草地上新疆褐牛的增重效果最好.[结论]确定适宜放牧强度与载畜量,为合理利用草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天山北坡羊茅草原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天山北坡羊茅(Festuca ovina)草原长时期自然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采用连续定位测定的方法,对1985-2004年天山北坡羊茅草原群落结构与主要数量特征的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测定的20年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1985-1995年时段内与自然降水量的波动规律基本一致,影响草地基本数量特征变化的主因是降水量;在1996-2004年时段内,放牧利用干扰成为影响草地基本数量特征波动的主因;同时在后10年,草地地上平均生物学产量较前10年下降了15.7%。  相似文献   
33.
氮、磷肥对制种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施肥,有利于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试验就在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苜蓿种子生产的施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探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农作区苜蓿种子生产对肥料的需求规律.试验方法为:采取首先测定出所有小区土壤耕层中氮(N)、磷(P)的含量,然后根据土壤N、P肥含量的亏盈进行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单纯的速效磷(P2O5),对制种苜蓿增产效果不大,过量使用会降低种子产量;少量施尿素对制种苜蓿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若施肥量超过120 kg/hm2时苜蓿枝条细长,生殖生长变弱而造成种子减产;磷酸二铵对制种苜蓿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是制种苜蓿最为适合的复合肥料,最佳施肥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34.
从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角度出发,选取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海拔1800~2200 m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分布的典型区域,分析不同海拔鸭茅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方面,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在各海拔之间都存在差异,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鸭茅种群随海拔的升高,其优势地位逐渐降低;α多样性指数表明,垂直方向上,西段和东段山地均呈现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呈现“V”型,水平方向上,两段山地相同海拔处除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000 m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指数均未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β多样性指数表明,东段海拔1800~2200 m之间,群落相似性极高,共有种较多,生境条件较为一致。西段海拔1800~2200 m之间,共有种较少,生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与群落地上生物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地下滴灌条件下苜蓿适宜灌溉指标,为苜蓿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快速便携式测墒计测定土壤含水率,利用便携式叶绿素仪测定叶片SPAD值,使用比色卡确定叶片颜色.[结果]随土壤水分亏缺,植株含水量降低,叶片SPAD和叶片颜色指标呈上升趋势,植株干鲜重在灌溉20d后停止增长;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上部、中部叶片SPAD值与植株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青色和黑色指标与植株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随土壤水分亏缺,上部叶片SPAD值和青色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与植株干、鲜重,植株含水率相关系数最高,有望成为适宜苜蓿生产的灌溉指标.  相似文献   
36.
新牧1号杂花苜蓿交配系统的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系统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的交配系统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苜蓿的自花粉早熟及克隆生长习性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群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均为50;, 其中,子代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8,平均每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7,亲代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6,平均每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2)子代和亲代居群的固定系数F平均值分别为-0.006 7,-0.15,都偏离了F=0下的平衡状态,子代和亲代都属于高异交率的外繁育类型,但从固定指数的大小看,子代的异交率与亲代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苜蓿的自花粉早熟、克隆生长习性和昆虫传粉造成的自花粉滞留导致了自交率的提高,因其严格的自交不亲和系统在保证较低的自交率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使得种群的遗传结构仍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保持着较高的异交比例.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伊犁昭苏不同海拔地段鸭茅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群落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群落植物重要值、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产量指标,比较分析海拔1 800、2 000和2 200 m草地群落植物组成与群落数量特征的变化.[结果]研究区鸭茅群落的种类组成与鸭茅种群数量特征,在不同海拔地段呈现明显差异.在海拔2000m,草地群落植物组成的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学产量的值都呈现最大,其中鸭茅种群的各项数量指标也达到最大.[结论]乌孙塔乌山山地,海拔2000 m区域是鸭茅最适宜生长地;海拔对鸭茅群落的分布、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9.
26个苜蓿品种引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新疆地区引种国内外2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3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可以在该地区较好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所测各指标表现良好。全能、巨人、皇冠、凯撒和新牧1号5个品种产草量较高,平均干草产量在11 600 kg/hm2以上,其中全能,巨人与皇冠,平均干草产量在12 000kg/hm2以上;干叶率(3年平均)5个品种均在40%以上,巨人可达到47.4%。产量低于9 000 kg/hm2的品种有北极星、日本03、荷兰、阿尔冈金、费纳尔和赛特,产量最低的品种是德宝,为7 152.8 kg/hm2。德宝和王后2个品种染病率极高,引种要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40.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