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猕猴桃花芳香宜人,可提取香料,尤以雄花最佳。由于雌雄异株,雄花完成授粉功能后,随即凋萎,未加利用。 1986年,贵州省果树研究所选择雄性优良株系、(12—20,12—26)授粉后的雄花,在花色由白变黄进入谢花期时,采集残花,从中提取深绿色浸  相似文献   
12.
非洲马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马瘟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有9个血清型,是一种有10个节段(L1~L3,M4~M6,S7~S10)的双链RNA病毒,编码10个蛋白(VP1~VP7和NS1,NS2,NS3/NS3A)。VP2蛋白在病毒的各蛋白中变异率最大,有15个抗原位点,是病毒的血清型特异性抗原,能与病毒的中和抗体发生反应;VP7蛋白在病毒的各蛋白中最保守,是病毒的血清群特异性抗原。NS1蛋白在感染细胞中形成病毒特异性微管结构;NS3蛋白在病毒各蛋白中变异率位居第二,系统进化分析将NS3分成3个进化群(α,β和γ)。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有RT-PCR和核酸探针技术。  相似文献   
13.
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其感染率高, 多种传播途径,死亡率可达100%,现还无有效的疫苗及治疗措施。非洲猪瘟在临床上与猪瘟相似,虽这2种疾病的病原体完全不同,但在诊断时极易误诊,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病,作者综述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我国现状,从而为诊断该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非洲马瘟病毒VP7蛋白,以用于制备AHS血清学诊断试剂并为AHS新型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笔者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VP7蛋白。在GeneBank中查找非洲马瘟病毒VP7基因序列,人工合成VP7基因,将VP7基因片段克隆插入pBAD/Thio-TOPO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TOP10。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7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VP7融合蛋白抗原。SDS-PAGE分析表明以终浓度为0.2%的L-阿拉伯糖进行诱导,4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融合蛋白质量约54.72kDa。Westernblotting检测和间接ELISA表明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非洲马瘟病毒VP7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蛋白有特异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及其表面结构成分可作为生物应答剂,经口服或非胃肠途径增强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可促进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提高NK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提高局部或全身的防御功能,发挥自稳调节、抗感染、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阐述了陈新宇教授“阴平阳秘”的诊疗思路在失眠治疗中的具体应用。陈新宇教授从阴阳角度出发,将失眠病机本质概括为阳虚所致的“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在“谨熟阴阳”的辨证基础上,提出“温扶阳气、潜阳入阴、调和阴阳”的治疗大法以达到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17.
非洲马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非洲马瘟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性流行病。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拟蚊库蠓(Culicoides. Imicola)。本文概括了非洲马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方法对235批饲料原料中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侵袭蛋白A(invA)基因检测和DNA序列分析,了解饲料原料中沙门氏菌分布情况以及invA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及蛋白结构,建立沙门氏菌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发现分离检测出的沙门氏菌均来自肉骨粉,阿哥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agona)2株,山夫登堡型(S.senftenberg)沙门氏菌2株。核苷酸基因序列分析显示,invA基因较为保守,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存在3个跨膜区域,同源性在99.4%~100%之间,系统发育树上分析不同血清型不在同一分支上。  相似文献   
19.
莱姆病(lyme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有慢性游走性红斑(ECA),同时伴随发热多汗、头疼、颈强直、肌疼、关节疼等症状。通过对该病的现状的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开展有关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