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本文报道了一年生樟子松苗的营养规律,讨论了一年生樟了松苗干物质和主要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生樟子松苗在整个生长期间,干物质的积累和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都是以叶为中心,到生长的中后期,根、茎、叶中的干物质积累和对三要素的吸收积累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52.
近几年粳稻在鄱阳湖地区表现出高产稳产的潜力,对推动赣北地区发展粳稻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赣北地区发展粳稻对调优江西水稻品种结构有着现实意义。从整地、选种、栽培、施肥、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赣北地区粳稻与小麦轮作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施钾量为90 kg/hm~2和135 kg/hm~2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3%和11.5%,且此时钾肥利用效率高;施钾量为225 kg/hm~2时,水稻在生育期内对钾有明显奢侈吸收现象,产量比对照增产7.6%。由此可见,苏北贫钾地区适宜的施钾量为90~13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秸秆的发酵分解,对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为更好地了解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实现人工草地的高效培育和合理利用,通过对人工草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的竞争与适应后,植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工草地由原来的十多个栽培品种的混播组合演化成了由威提特东非狼尾草+纳罗克非洲狗尾草+海法白三叶为优势种的4个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55.
为获得油菜新品种浔油10号在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的推荐施肥量,按“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肥料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浔油10号纯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397.5、258.2和2.8 kg·hm-2。  相似文献   
56.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干物质积累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立普  刘巍巍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93-16795
[目的]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设计对照、平产处理和高产处理,其产量水平分别为7051、9681和11803kg/hm2。分别于8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采样,用烘箱干燥法测定干物质积累量。[结果]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Y)依出苗后各采样期的天数(X)的增长为不对称的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Y=K/1+e(a-bX)加以描述,可根据该方程求得其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日期。在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方面,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叶片、茎秆干物质积累速度均呈现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慢的积累规律;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玉米的叶片、茎秆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是高产处理〉平产处理〉不施肥处理。[结论]该研究为指导吉林省玉米的高产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7.
九江地区油菜产量性状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九江地区2001~2008年油菜产量性状与其生育期的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3个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荚果主要由第一分枝产生,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实际产量与单株荚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实际产量与苗期气温、营养生长气温、蕾薹期降雨量、蕾薹期日照、蕾薹期气温、开花期气温、开花期日照、灌浆期日照、灌浆期气温、灌浆期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8.
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秸秆、牛粪和鸡粪不同还田量对玉米氮素吸收积累、氮素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通过探讨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玉米系统的氮素表观平衡,为农业废弃物与化肥合理配施,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等养分量(N240kg/hm2,P2O5154kg/hm2,K2O197kg/hm2)的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秸秆、牛粪和鸡粪还田与单施化肥相比均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茎叶和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其中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处理)玉米籽粒、茎叶和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29.4、98.4、227.8kg/hm2。农业废弃物与化肥配施能有效降低氮素表观损失,其中S10处理氮素表观损失最低为37.7kg/hm2。适宜的秸秆、牛粪和鸡粪还田量能明显的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秸秆还田处理中,75%秸秆粉碎还田配施化肥N191.2kg/hm2(S4)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44.7%比单施化肥(S1)高4.3%;在牛粪还田处理中,25%牛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6)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51.2%,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0.8%;在鸡粪还田处理中,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56.84%。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6.5%。因此,综合玉米的氮素吸收量、氮素损失量以及氮素利用率等因素,最佳还田方式为25%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75%化肥氮(S10)。  相似文献   
59.
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碳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玉米生长季,采用静态箱法,在氮磷钾等养分量(N 240kg/hm~2,P2O5100kg/hm~2,K2O 120kg/hm~2)的条件下,研究秸秆、牛粪、鸡粪与化肥配施还田,对土壤CO_2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肥促进土壤CO_2排放,其中100%秸秆粉碎还田配施化肥(S1)对土壤CO_2排放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平均排放通量达389.0mg/(m~2·h);其次为单施化肥(S4)。S1、S2、S3和S4处理在6,7,8三个月份CO_2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S4S1S3S2,分别占整个生长季排放总量的80.1%,78.9%,78.8%和83.7%,表明单施化肥处理(S4)在玉米生长旺季CO_2排放通量最高达624.9mg/(m~2·h)。各施肥处理在玉米生长季出现2个CO_2排放高峰阶段,与2次氮肥(尿素)追施密切相关,2次追施氮肥后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均表现为S4S1S3S2,表明用农业废弃物中的氮部分代替化肥氮,可减少CO_2排放量。50%牛粪有机氮还田配施50%化肥氮(S2),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50%鸡粪有机氮还田配施50%化肥氮(S3)可明显提高玉米各器官及植株含碳量,其中S3处理植株含碳量最高为9.59t/hm~2,促进玉米碳固定;而100%秸秆粉碎还田配施化肥氮(S1),并不能提高玉米各器官及植株含碳量,甚至低于单施化肥(S4)。  相似文献   
60.
[目的]筛选适合赣北棉区种植的双低早熟油菜品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油菜品种生物学特性、产量结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棉田套播油菜模式下油菜个体较小,株高在160.0 cm以下,茎粗2.0 cm以下,1次有效分枝少于7.0个/株,2次分枝基本没有,单株结角数较少,但套播油菜群体较大。[结论]沣油5103、浔油9号早熟性强且产量高,适宜在赣北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