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4篇
  2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对洛夫林10小麦品种能致病的叶锈菌小种群在不断上升,给抗病育种带来了威胁。本试验选用的小麦品种有目前参加品比、区试和生产上推广的53个优良品种,其中38个其亲本是以洛夫林10为抗源。用对洛夫林10能致病的7个优势小种,和对洛夫林10不能致病的4个优势小种与这些品种进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以洛夫林10为抗源所培育的品种对“洛10”小种不是都感染的,它们与叶锈菌的亲和率为22%,不以洛夫林为抗源的品种与叶锈菌的亲和率则为42%。另外还有4个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对参试的所有小种都抵抗,说明洛夫林10这个品种作为叶锈病抗源,目前在生产上对叶锈病的防治还有相当的价值。然而,研究也表明,除了“洛10”小种群外,有些非“洛10”小种对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也能致病,这说明抗性基因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中起作用,而在另一些背景中不一定起作用。为此,应避免抗源单一化,并加强遗传学研究,大力筛选新抗源,使抗病性建立在抗源多样化的稳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全数字测温湿及光照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以“成本低、高品化、微型化、低功耗、长寿命、高可靠性”为原则,研制了集4参数(温度、湿度、光照和雨量)为一体的全数字农业环境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选用全数字传感器,并附加有通信接口,能多点测量温度、湿度和光照,性能可靠,误差小。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做了田间试验用来评价影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关键天气条件.在Reckenholz做了2个试验研究晚疫病的潜伏期和侵染速率.结果表明,当累计有效积温达到2346.5℃·h时,孢子囊开始在马铃薯叶片出现.温度是影响晚疫病流行的重要因子.病害侵染的重要条件是温度超过10℃并且在连续6h内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降雨在病害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PhytoPRE和CWC两个决策支持系统所采取的病害防治取得了较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Ts-86提取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测试了中草药Ts-86提取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并对其稳定性、持效期及抑菌谱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Ts-86提取液的200倍液防效达93.35%,优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防效;其酸碱稳定性与热稳定性较差,只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条件下活性较高,且经100℃处理的活性最高;经100℃处理后,其500倍液防治作用的持效期可达6 d:抑菌谱相对广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结果表明,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毒力,感染白粉病的叶片经200 mg/L的大黄酚处理2 d后,霉状物变褐色,病斑枯死。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黄瓜白粉病菌经大黄酚处理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扭曲、变形,分生孢子塌陷。盆栽试验表明,利用大黄酚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黄瓜子叶上喷施100 mg/L的大黄酚,20 d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仍达84.83%,与有效成分500 mg/L的硫磺悬浮剂防效相近。此外,大黄酚在黄瓜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跨层传导性,其横向传导性较弱,几乎无向顶及向基的传导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对板蓝根根腐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 采用平板对峙法对137个板蓝根根际土壤样本中分离到的201株拮抗细菌进行测试。[结果] 筛选出1个对板蓝根根腐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菌株Bs-0728。结合显微镜观察确定Bs-0728菌株对板蓝根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菌丝生长畸形,弯曲,部分细胞膨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Bs-0728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72.97%,且增产86.2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 序列分析,初步将此拮抗细菌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Bs-0728菌株是一株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系统将植保知识、人工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SS)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主要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决策、诊断、咨询,并将抽象的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电子地图,直观显示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地域分布规律,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苹果树木质部及韧皮部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严重影响基因组DNA提取的得率和纯度。采用3种不同方法,即改良的CTAB法、快速盐提法、试剂盒法,从苹果树木质部及韧皮部提取基因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所提取基因组DNA的质量。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组织基因组DNA不论是浓度、质量还是随机引物PCR扩增效果均能够满足进一步分子试验需要,而改进的快速盐提法和试剂盒法提取得率太低,不能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因此改良的CTAB法是适合苹果树木质部及韧皮部组织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认清形势 全面推进 建设一流学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植物保护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生工作、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管理机制、院办企业等7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和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10种化学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采用抑制菌丝生长、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在离体枝条上的保护和治疗试验,对市售的10种化学药剂进行了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效果的评价.这些药剂分别为甲硫·萘乙酸、腐植酸·铜、菌毒清、丙环唑、代森铵、丁香菌酯、噻霉酮、辛菌胺·醋酸盐、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和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到不同的排序.在抑菌试验中,抑菌作用最强的药剂是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和腐植酸·铜,抑菌带均为5.00 cm,其次为菌毒清、丙环唑和甲硫·萘乙酸.在伤口愈合试验中,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和甲硫·萘乙酸对伤口的愈合作用最好,其愈伤组织宽度分别比对照宽2.00 mm和0.92 mm.在离体枝条保护作用试验中,甲硫·蕃乙酸、腐植酸·铜、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处理均未发病.在离体枝条治疗作用试验中,甲硫·萘乙酸、菌毒清、代森铵、甲基硫菌灵(山西北方种业)、腐植酸·铜的病斑平均扩展面积均小于50 mm2,其中甲硫·萘乙酸和菌毒清的防效均为87.5%,病斑面积仅为对照的1.6%和2.2%.综合排序和分析认为,甲硫·萘乙酸是治疗腐烂病效果最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