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林业   613篇
农学   347篇
基础科学   436篇
  354篇
综合类   2751篇
农作物   200篇
水产渔业   167篇
畜牧兽医   1556篇
园艺   387篇
植物保护   25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为了全面了解肉牛饲料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查阅并总结了2015年关于肉牛饲料营养的国外文献报道,主要从精饲料、粗饲料以及精、粗饲料搭配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精饲料主要包括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其中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蛋白质饲料对肉牛消化性能、生产性能、酮体特性和肉质以及瘤胃发酵的影响;能量饲料的营养研究侧重于不同类型及加工工艺对肉牛的生产性能、胴体特性以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粗饲料的营养研究主要集中于粗料来源及粗料的加工工艺对肉牛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两个方面的影响。另外,对精、粗饲料的搭配比例对肉牛生产性能、胴体特性、瘤胃发酵以及采食行为的影响也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和分析肉牛饲料营养的国外研究成果,为中国肉牛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发酵饲料在猪饲料与饲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酵饲料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抑制抗营养因子以及促进机体健康都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发酵技术在饲料产业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发酵饲料的关键工艺技术仍需进行优化。文内就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水分含量、发酵时间和接种量等重要参数进行讨论,探讨相关参数对发酵效率以及发酵产量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实现发酵饲料工艺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93.
双河洞小流域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各种盐类对主要离子的贡献,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贵州绥阳双河洞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进行野外监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水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双河洞水化学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2+)·Mg~(2+)—HCO_3~-型水,而石膏洞为Ca~(2+)·Mg~(2+)—SO_4~(2-)型水。大多数离子的含量随采样点、季节和水体类型的不同而呈显著性差异;(2)岩石风化对流域离子组成影响显著,阴离子主要来自碳酸盐、蒸发盐或岩盐的溶解和风化,蒸发盐溶解是阳离子的主要控制机制,硅酸盐风化侵蚀作用对区域离子变化存在一定影响;(3)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对区域离子化学组成的影响程度按碳酸盐、蒸发盐和硅酸盐递减,其中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的影响显著,但在个别地下水主要受H_2SO_4风化碳酸盐岩的影响显著,此外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对双河洞洞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岩溶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土壤CO2与喀斯特洞穴CO2季节变化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土壤CO_2对洞穴内环境的意义,对大风洞和响水洞2016年洞内环境指标和上覆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洞内CO_2浓度、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土壤2#对应的洞内空气CO_2在夏冬两季差值达793~884mg/kg。土壤水PCO_2和滴水PCO_2在夏冬两季的差值最高可分别达1.12和0.41,因此洞内滴水PCO_2、土壤水PCO_2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土壤CO_2、洞内空气CO_2、洞内滴水PCO_2和土壤水PCO_2间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如4#土壤水PCO_2与滴水PCO_2的相关系数,由非滞后条件下的0.123上升至滞后条件下的0.596。同时在滞后条件下,土壤CO_2对洞内CO_2的贡献率的总和最高可达84.6%,高于非滞后条件下的值。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实现对油茶的高效精准施肥,以普通油茶良种‘长林4号’盆栽大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肥策略及复合肥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春梢生长及叶片主要矿质元素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对春梢长度影响显著,而复合肥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春梢长度无显著影响;冬季有机肥的施用对春梢叶片氮磷钾矿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而不同复合肥施用量、氮磷钾配比和施用频次显著影响春梢叶片氮钾元素含量,对叶片磷元素的含量影响则不显著;冬季施用25 g/株有机肥、5月份施用N∶P2O5∶K2O配比为5∶1∶5的复合肥15 g/株,对促进油茶春梢生长、改善春梢叶片氮钾营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盆栽模拟生物培养方法,以1年生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敏感型、忍耐型)为试验材料,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1代林、连栽2代林、连栽3代林)及闽楠人工林(CK)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测定杉木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a+b)、Chla/Chlb],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v/Fm、Fv/Fo),抗氧化酶(SOD、CAT、POD、PPO)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从而揭示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对连栽地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2种杉木无性系随连栽代数增加,Chla、Chlb、Chl(a+b)呈下降趋势,Chla/Chlb呈上升趋势,Fo呈上升的趋势,Fm、Fv、Fv/Fm、Fv/Fo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也呈上升趋势。(2)同一林分类型土壤下,忍耐型杉木无性系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值基本高于敏感型杉木无性系,而抗氧化酶及丙二醛值基本低于敏感型杉木无性系,且这2种杉木无性系各参数之间差异显著。(3)杉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Chlb、Chl(a+b)与Fo呈负相关,与Fv/Fo呈显著正相关;Chla/Chlb与Fv、Fv/Fm、Fv/Fo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7.
杉木幼苗不同光质光响应曲线的模型拟合及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年生无性系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分别对白光、红光和蓝光3种光质条件下杉木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并分析3种光质条件下杉木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适用于白光和红光的拟合,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则适用于蓝光的拟合,而直角双曲线模型对3种光质的拟合效果均较差。弱光环境中(I≤200μmol·m-2·s-1),红光下杉木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强光环境中(I200μmol·m-2·s-1),蓝光下杉木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白光下的光合速率则介于红光和蓝光之间。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土壤温度影响机制,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杂草群落平均密度为171.33株/m~2,是对照密度(11.11株/m~2)的15.42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该处理下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7,均高于对照;玉米田养鹅处理的地上生物量为386.30g/m~2,是对照(5.67g/m~2)的68.13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同时玉米田养鹅处理的盖度为90.56%,是对照(7.22%)的12.54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在白天土壤温度的变化过程中,玉米田养鹅处理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丰富的地表植被使得田间地下生物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土壤呼吸作用增强,土壤CO2呼吸通量增加,高达308.64 mg/(m~2·h),显著高于对照的234.90mg/(m~2·h)(P0.05;n=9)。因此,在试验期间白天光照不足,地表接受光照辐射有限的情况下,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热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主导因素,白天的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在夜间土壤温度的变化中,玉米田养鹅处理5~15cm的土壤含水量为16.14%,显著高于对照1.27%(P0.05;n=9),水的良好导热能力促进了土壤的散热,使得玉米田养鹅处理表层土壤夜间散热较快,以致夜间该处理下的土壤温度低于对照。因此,在"玉米田养鹅"模式生产过程的前期,生物代谢活动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秦岭山脉的自然禀赋,赋予了商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色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商洛人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和应用了商洛香菇"百万袋"生产模式和"七统一分"组织管理方式,集成应用了先进栽培技术,创建了商洛香菇生产全程可追溯、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出菇形圆整、肉厚紧实、鲜香浓郁,嫩滑筋道等独具特色的商洛香菇,打造了"生态农产出商洛"形象,实现了商洛香菇及深加工产品漂洋过海的梦想,推进了商洛香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旱涝交替下控制灌溉对稻田节水及氮磷减排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研究控制灌排技术对稻田水氮磷动态变化及节水减排效应的影响。于2015年5—10月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节水园,在有底侧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4个生育阶段进行控水试验,以常规控制灌溉为对照,测定稻田淹排水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旱转涝处理淹水初期稻田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磷浓度显著高于涝转旱处理,这个时期地表和地下排水应该引起注意。控制灌排条件下灌水量减少7.4%~18.5%,排水量减少23.0%~43.5%,NH_4~+-N负荷减少18.5%~54.5%,NO_3~--N负荷减少16.8%~57.7%,总磷负荷减少34.2%~58.3%;其中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在保证节水减排的同时,也能实现较高的产量;因此,控制灌排技术具有较好的节水减排效果,对南方稻作区灌排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