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93篇
园艺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青海湖流域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统计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同德高原牧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生物量、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影响,发现同德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年平均气温、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每10年升温趋势分别为0.37℃、0.23 ℃、0.50~0.88℃、0.11~0.35℃和0.10~0.33℃;年降水量每10年以10.5 mm的趋势减小,9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42.
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寒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了从植物多样性恢复利用的角度来探讨治理和利用高寒干旱流动沙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植被恢复重建措施治理流沙、恢复沙区植被以及保护并利用沙区植物多样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高寒草甸鼠害型秃斑地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起始阶段。为探究外施椰糠及泥炭土对秃斑地改良效果,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县典型鼠害型秃斑地,以未采取治理措施的秃斑地为对照(CK),采取浅翻(SP)、浅翻(SP)+施椰糠(CF)、浅翻(SP)+施椰糠(CF)+施泥炭(PS) 3种措施,调查3年内不同措施下秃斑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并采用冗余分析法探讨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措施下秃斑地恢复到第3年时:1) SP+CF处理下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显著大于CK (P <0.05)。治理措施和年份间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盖度、高度、物种数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2) SP+CF处理与CK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0-10 cm表层土壤N、P、有机质和C/P (P <0.05)。3)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OM)、土壤毛管持水量(Cc)和总孔隙度(Tp)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 <0.05)。综上,3种措施均可恢复秃斑地植被和土壤,其中浅翻与椰糠相结合的处理措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4.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当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农机年检审率,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5.
祁连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等肥力的地块进行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立地小麦最佳施肥量为纯N130.7kghm-2,P2O5131.1kghm-2,K2O60.0kghm-2。  相似文献   
46.
为评定不同地区藏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藏羊各20只,分别取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脂肪酸以及挥发性成分组成、感官评价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产地的藏羊宰后pH45min和pH24h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甘南藏羊的色泽和嫩度优于海北藏羊;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和11种不饱和脂肪酸。两种产地藏羊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甘南藏羊脂肪酸组成比例更佳,ω-6/ω-3接近1∶1,显著低于海北藏羊(P<0.05)。共检测出12类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性值(OAV)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羊肉比海北藏羊肉具有更丰富的肉脂香味和果香味。综上,甘南藏羊肉的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组成都更加优异,感官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47.
在对农牧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牧区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8.
采用玉米琼脂粉培养基对祁连县、共和县和泽库县4个地区的不同土壤样品进行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并利用藏绵羊马歇尔线虫第3期幼虫诱导真菌捕食器官的产生。结果表明,从祁连县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及捕食器官的形态特征,鉴定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相似文献   
49.
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同龄牦牛犊对比。结果表明:娟犏牛公牛犊初生、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的体重分别比同期公牦牛犊增加7.05、43.03、64.06和74.30 kg,分别提高了52.81%、58.58%、78.82%和54.54%;母牛犊体重分别增加6.17、34.80、55.24和65.95 kg,分别提高了47.94%、48.03%、70.88%和51.61%,差异均极显著(P<0.01)。公、母娟犏牛初生~6月龄、6~12月龄、12~18月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533.78 g和490.06 g、160.28 g和144.00 g、362.22 g和336.44 g;0~18月龄娟犏牛犊公、母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同期当地牦牛犊增加124.59 g和110.70 g,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0.
根据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业部在1959年下达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住肉孢子虫像其他寄生虫如棘球蚴、旋毛虫一样,被列为肉品卫生检验中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对牦牛的住肉孢子虫,作者等在甘肃天祝曾进行了调查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发现并报导了’牦牛住内孢子虫的感染情况。青海省是牦牛主要产地之一,全省约有牦牛480万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