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扦插盆栽苗为试材,研究硒对水分胁迫下葡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硒在葡萄抗旱栽培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葡萄光合作用逐渐下降.水分胁迫条件下,葡萄叶面喷施一定浓度(0.5~1.5 mg/L)的亚硒酸钠均能提高叶绿素含量,但以0.5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可以缓解水分胁迫对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当葡萄叶面喷施低浓度(0.5 mg/L)的亚硒酸钠时,能缓解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重度水分胁迫以前胞间CO2浓度(Ci)的下降,同时还能促进重度水分胁迫以后胞间CO2浓度(Ci)的升高;当喷施高浓度(1.0~1.5 mg/L)的亚硒酸钠时,会促进这些光合相关指标的降低.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外源Ca2+对葡萄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为Ca2+在葡萄耐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盆栽酿酒葡萄黑比诺幼苗为试材,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用0.5,1.0和1.5 mmol/L CaCl2喷施黑比诺葡萄幼苗,以喷清水作为对照,研究水分胁迫下外源Ca2+对葡萄幼苗主要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aCl2处理能够提高葡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缓叶绿素的分解,降低MDA含量。在整个水分胁迫期间,可溶性糖含量平均比对照提高46.4%~60.1%,SOD活性提高18.4%~66.6%,POD活性提高1.5%~2.5%,叶绿素a含量提高3.1%~9.4%,MDA含量降低8.1%~23.4%,CaCl2处理对叶绿素a的保护效果显著,对叶绿素b则无明显影响。以1.0 mmol/L CaCl2处理对提高黑比诺幼苗的抗旱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烟73(Yan 73)果实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的影响。【方法】在葡萄转色期之前,使用0.1,0.4,0.8mg/L的EBR和1.0mg/L油菜素内酯(BRs)抑制剂(Brassinazole,Brz)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和烟73果穗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和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分析不同质量浓度EBR和Brz对葡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的影响。【结果】在葡萄成熟过程中,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中原花色素含量呈现先略有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赤霞珠果皮中的黄烷醇含量呈现先略有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烟73果皮中的黄烷醇含量呈先略有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赤霞珠和烟73葡萄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含量均呈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赤霞珠葡萄种子中的黄烷醇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烟73葡萄种子中的烷醇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EBR处理均提高了赤霞珠葡萄果皮与种子中原花色素和黄烷醇的含量,平均提高幅度依次表现为0.4mg/L EBR0.8mg/L EBR0.1mg/L EBR,其中0.4mg/L EBR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质量浓度EBR处理均使烟73葡萄果皮与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有所降低;1.0mg/L Brz处理降低了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与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其中烟73种子中原花色素和果皮黄烷醇含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EBR处理可以提高赤霞珠果皮及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但却使烟73葡萄果皮及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有所降低;Brz处理降低了赤霞珠和烟73果皮及种子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表明外源BRs参与了调节葡萄果皮及种子中原花色素和黄烷醇的积累。  相似文献   
44.
从果园生草对土壤有机质、矿质养分、酶活性、pH、水分和物理性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果园生草栽培及制定果园地面管理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赤霞珠不同营养系的植物学性状研究、果实特征特性调查、物候期观测、栽培学性状研究及进行酿酒试验,阐述了同一品种不同营养系之间的差异,为新营养系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6.
西北半干旱地区葡萄园生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生产园行间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8%,总孔隙度提高6.15%。同时生草可降低葡萄园土壤水分含量,在葡萄根系生长的土层(0~60cm)范围内,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紫花苜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7.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向土壤施等量纯氮,其硝铵比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0∶100和不施肥6种处理,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硝铵比处理的葡萄果实硝态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00∶075∶2550∶5025∶75CK0∶100,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配施的果实百粒重、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总酚、总花色苷、类黄酮、单宁含量均高于全硝、全铵和CK,而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其中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葡萄果实还原糖、总酚、总花色苷、类黄酮、单宁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其果实还原糖、总花色苷、单宁含量与对照及其它4种施氮处理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硝铵比50∶50处理的葡萄果实百粒重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说明硝铵比75∶25和50∶50是赤霞珠葡萄较适宜的氮素形态配比。  相似文献   
48.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BR)处理对其生长过程中不同组织(果肉、果皮、种子)内源激素的影响及其对葡萄生长成熟的调节作用。在转色前2周(花后52d)对葡萄进行外源ABA和EBR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测定ABA和EBR处理后不同时期葡萄果肉、果皮、种子中ABA、生长素(Auxin,IAA)、赤霉素(Gibberellin,GA_3)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外源添加ABA和EBR均能提高葡萄果实中还原性糖的含量,并可显著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但不影响成熟时期还原糖的最终含量;在处理早期,ABA处理和EBR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果肉中IAA、GA_3和SA的含量,说明2种处理能加速葡萄的发育,促进果实的膨大;ABA处理和EBR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转色期葡萄果实ABA的含量,提前抑制种子中生长素运输到果实其它部位的通路,说明外源添加ABA和EBR均能促进葡萄成熟。试验表明,外源ABA和EBR处理均能加速葡萄果实的发育,促进果实的成熟。  相似文献   
49.
研究葡萄园生草对土壤水分影响,可为葡萄园生草在半干旱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在葡萄园种植多年生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采用TRIME-FM时域反射仪对生草葡萄园0~80 cm土层进行土壤水分定位观测,采用环刀法对0~6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葡萄园土壤物理性状,使0~60 cm土壤容重平均降低8.5%~9.8%,总孔隙度提高11.5%~13.9%。在不同降水年份,葡萄园行间生草均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在2006及2007年,生草使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2.3%~7.5%及10.7%~15.9%,在冬季贮水量不足、春季干旱的年份土壤含水量降低幅度较大。生草种类不同,对土壤贮水量及增减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紫花苜蓿区土壤贮水量较低。  相似文献   
50.
为了减少化肥施用量,充分发挥有机肥效应并有效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1)、100%有机肥(O1)、100%有机肥+菌剂(O1B)、60%化肥+40%有机肥(C0.6O0.4)、60%化肥+40%有机肥+菌剂(C0.6O0.4B)6个处理,除CK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一致,研究不同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园土壤养分、果实及葡萄酒基本理化性质以及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酿酒葡萄的科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O1和C0.6O0.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0.22%和70.65%、27.45%和31.37%、10.10%和20.11%、438.93%和491.60%。与C1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菌剂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