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346篇
农学   221篇
基础科学   119篇
  138篇
综合类   1044篇
农作物   146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640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21.
油-稻轮作制中供氮水平对作物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条件下探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对油(华油杂9号)-稻(丰两优香1号)轮作下作物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生育前期氮磷钾积累量无显著变化,120 d后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差异显著。磷素积累量在直播180 d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180 kg/hm2处理积累量变化最大,与270、360 kg/hm2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水稻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270 kg/hm2与36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磷钾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素积累量以270 kg/hm2处理最大,180、270、360 kg/hm2处理下,钾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油菜季施用较高氮肥来保证油菜对氮磷钾吸收基础上,后季水稻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便可保证其对氮磷钾的吸收;从整个轮作周期农田氮磷钾平衡状况看,除不施氮肥外,其他处理农田土壤氮素均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在投入相同磷钾肥情况下,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70、360 kg/hm2时,磷素出现亏缺,不同氮处理的农田钾素均处亏缺状态,且亏缺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葡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矢芙罗莎等4种葡萄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蔗糖浓度、琼脂浓度、pH、光强及温度对葡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15~20 g/L对葡萄试管苗的生根最有利;pH值对试管苗平均根系数量、根粗、根长和根冠比影响显著,生根数与平均根长随pH值升高而减小,平均根粗与根冠比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琼脂浓度显著影响葡萄试管苗生根,随着琼脂浓度的增加,根源基产生时间延迟,平均根长和根冠比降低,而平均根粗和生根数增加;生根数在3种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平均根粗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平均根长和根冠比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时降低;平均生根数、根长、根冠比和根粗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3.
分析了棉花遗传研究群体与育种群体的特点及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陆地棉目标性状育种基因库“来提高育种效率和加速育种进程的设想,并介绍了“陆地棉目标性状育种基因库“初步建立和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4.
枯叶蛱蝶规模化人工繁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成虫繁殖的空间条件、补充营养、卵期保育和幼虫饲育技术等的研究,找出了枯叶蛱蝶规模化繁育中的关键条件.在2头/m2的成虫密度条件下,雌蝶在一个高3 m、占地50 m2的网室空间内平均产卵量达到2457粒;10%~20%蜂糖水溶液能满足成虫营养需要,雌蝶平均产卵量为236.8~243.3粒;在蜂糖水中加入5%乙醇后,雌蝶平均产卵量最高达到279.8粒;将每日产下的卵收集起来在小玻璃瓶内保育,在卵临近孵化时将小瓶夹在寄主叶片附近;幼虫1~2龄期间在室外寄主上套袋放养,放养虫口密度为100~150头/袋;3~5龄期在室内饲养,饲养密度为600~800头/m\+2,室内温度控制在19~28℃;健康蛹不需要附着在物体下亦能正常羽化,但不宜在低温下贮存.   相似文献   
125.
麦后直播短季棉不同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麦后直播条件下,通过5个不同密度及留果枝数处理结合DPC系统化控试验,研究了短季棉不同密植群体的产量性状,以及群体叶面积、光合势、净同化率、生长率和干物重积累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9~15.75万株.hm-2的密植范围内,每公顷总铃数、产量和霜前花率均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达显著正相关;而密度超过15.75万株.hm-2后,由于单株生长受到过度限制,单株铃数和铃重显著降低,导致群体生产力下降,每公顷铃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6.
初花打顶后下部叶采收时间对烤烟生育期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下部烟叶采收时间对烤烟生育期、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外观及感官质量的影响,在烤烟初花打顶后,进行底部烟叶的不同时间采收试验。结果表明:初花打顶后,随采收时间推迟,上部叶成熟期相应推迟,烤后烟叶外观较好,产量、产值等经济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迟采收的烟叶总氮、总糖、还原糖、两糖比和糖碱比下降,烟碱增加,内在质量和感官质量下降,对上部叶影响显著。综合经济效益及品质因素,南平烟区以初花打顶后0~5d采收下部叶为宜。  相似文献   
127.
为进一步研究唐菖蒲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和杂种的早期鉴定,以21个唐菖蒲品种为试材,对这些品种的表型性状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SRAP技术对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1个品种的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变异6.78%~147.29%。经过对SRAP-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16对引物适用于唐菖蒲PCR反应;通过对21个品种SRAP标记的试验与分析,共在468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多态性位点411个,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多态性条带25.7个;基于SRAP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21个品种间Jaccardp’s相似系数0.46~0.75。将2种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唐菖蒲品种的分类与表型性状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其品种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2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稳产高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花园乡农业推广站在大力宣传小麦、饲用玉米、大路菜等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指导全乡农民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农作物的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其推广工作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9.
在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来源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一份窄叶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内卷,植株矮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突变体和南京11杂交获得的F2为定位群体,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将窄叶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的SSR标记CHR1220和CHR1216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4Mb,与标记CHR1217共分离。定位区段与nal3和nal3(t)等窄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相同,故将所定位基因暂定名为nal3-t。这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0.
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控技术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沟渠不仅兼具农田排水沟的过水功能,同时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且适合中国农情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该研究阐述了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底泥吸附及植物阻抗作用、植物/微生物吸收作用、降解去除作用);通过整理分析559组生态沟渠野外观测试验数据,剖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植物种类、生物量这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农田排水中N、P及农药去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N、P及农药去除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单一因子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或生物量增大而增大,但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对总氮/总磷去除率的贡献大于生物量。农药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增大而增大,随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合理构建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