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60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低温胁迫对狗牙根激素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狗牙根品种天堂419,天堂328,老鹰草,运动百慕大和普通狗牙根品种保定狗牙根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人工模拟昼夜温度为适温(30℃/25℃)、亚适温(18℃/10℃)、冷害(8℃/4℃)和冻害(4℃/-4℃)等4种梯度降温冷驯化条件下,低温胁迫对狗牙根叶片细胞膜稳定性、叶绿素含量、内源激素(ABA、IAA,GA3和tZR)以及可溶性糖、淀粉、果聚糖、总非结构性糖等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狗牙根叶片的电导率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内源激素ABA含量升高,而IAA,GA3和tZR含量均下降;碳水化合物中可溶性糖、果糖和总非结构性糖含量在5个品种中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不同品种在冷驯化过程中不同温度处理下其变化差异较大,如天堂328、老鹰草和运动百慕大的淀粉含量下降;天堂419的淀粉含量变化不大,而保定狗牙根的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各生理指标的变化,5个狗牙根品种的抗寒能力强弱为:保定狗牙根最弱,而天堂419,老鹰草、天堂328和运动百慕大耐寒能力依次较强。低温胁迫下积累或维持较高的内源激素ABA、GA3、IAA、tZR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果聚糖可能是耐寒性较强的主要原因,这些代谢物的积累或维持有助于狗牙根细胞内渗透平衡和细胞膜稳定性的维持,延缓叶片的枯黄衰老和诱导抗性相关基因或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了狗牙根品种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52.
以分别种植在湖南长沙和广东惠州的湘直粳、齐丰占、玉香油占等4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淀粉黏滞谱(RVA谱)特征值,分析RVA谱各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沙和惠州2个点的稻米RVA谱特征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地域稻米RVA谱各特征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消减值、崩解值、回复值、最终黏度、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其中长沙点的消减值变异系数为137.7%,惠州点的为71.3%,崩解值分别为48.3%和63.1%;长沙点稻米最终黏度与回复值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52,惠州点的最终黏度与最低黏度相关系数最大,达0.908;长沙和惠州2个点供试水稻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峰值黏度、崩解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将稻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消减值作为稻米改良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辅助评价参考指标,用RVA谱特征值测定方法取代以往需要同时测定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稻米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稻米食味与营养品质育种的成效。  相似文献   
53.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11与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6号为材料,比较不同基本苗数对早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本苗6~8苗/穴时,每穴茎蘖数明显多于1~4苗/穴处理,且能更早达到分蘖高峰。(2)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而在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基本苗数均呈负相关。(3)成熟期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均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杂交早稻地下部分干物质量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4)产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有效穗数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反,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移栽苗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可能较大。(5)随着移栽苗数的增加,杂交早稻产量的最大增长幅度没有常规早稻的大,有效穗数也呈现相同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每穴插3~5苗是获得早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4.
通过盆栽模拟实验方法来探究重金属镉(Cd)对月季品种中‘金玛丽’生长特性的影响,从而探究‘金玛丽’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最适宜的修复浓度。实验中设置了6个不同的镉处理浓度:5 mg/kg、2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200 mg/kg,发现不同浓度的镉处理对‘金玛丽’生长影响不同,在镉处理浓度为5 mg/kg,对‘金玛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镉对‘金玛丽’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在镉处理浓度为150 mg/kg,‘金玛丽’中根、茎、叶镉浓度达到最大值,‘金玛丽’中镉浓度值的分布大小分别是根茎叶;‘金玛丽’的吸收系数在镉处理浓度为5 mg/kg时有最大值,在20 mg/kg时有较大值,转运系数在镉处理不同浓度下值都比较低;‘金玛丽’比较适宜镉污染浓度在20 mg/kg以下的中低浓度土壤中进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5种冷季型牧草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分别以5%、10%、15%聚乙二醇溶液作渗透介质,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和细弱翦股颖等5种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PEG-6000浓度的增加,白三叶、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细弱翦股颖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红三叶在5%的水分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经回归统计检验和系统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该5种牧草种子抗旱性强弱依次为:细弱翦股颖>红三叶>紫花苜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  相似文献   
56.
以洱海流域2006~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洱海流域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进行了交互动态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存在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在短期会偏离长期均衡;不同类型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7.
水稻叶片衰老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总结了近年有关水稻叶片衰老生理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衡量水稻叶片衰老的常用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变化以及水稻叶片衰老调节等研究成果,进而对今后水稻叶片衰老研究中着重应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采用8个杂交稻不育系和12个杂交早稻恢复系(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研究了杂交早稻亲本及所配杂交早稻组合12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的米质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组合间遗传差异.杂交早稻亲本的12个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除米粒长、长/宽、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亲本间差异较小外,其余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的亲本间差异较大.杂交早稻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其表型值之间的两两相关除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负相关外,其余9个米质性状之间均表现为两两正相关;杂交早稻各双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之和与其F1表型值之间均表现为两两正相关.杂交早稻亲本12个米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差异除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外均较大,各杂交早稻组合米粒长、长/宽和蛋白质含量的SCA差异较小,垩白粒率和胶稠度的SCA差异较大,其余米质性状的SCA差异居中.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SCA效应值与其竞争优势之间均呈两两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杂交稻亲本各米质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认为株1S与T98A为目前较好的优质不育系,早恢1号和早500为较好的优质恢复系.  相似文献   
59.
以明恢63、R259和湘晚籼13号3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叠氮化钠(Na N)3、甲基磺酸乙酯(EMS)、氮甲基亚硝基脲(MNU)进行浸种处理,以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考察化学诱变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明恢63、R259和湘晚籼13号的稻米品质性状存在较大的品种间差异,化学诱变剂Na N3、MNU和EMS对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湘晚籼13号和明恢63用0.05%MNU处理、R259用0.5%EMS处理,对其稻米品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0.
特异稻米育种技术及开发前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了特异稻米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国内外特异稻米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特异稻米的多种开发利用途径,提出了开发我国特异稻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