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郑建伟;徐学华;纪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0,(15):281-28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树木学课程的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素材,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根据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树木资源、树木图片库等教学资源的特点,对其创建、独特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整合树木图片教学资源和展示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树木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树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土壤铅、镉胁迫对红瑞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处理浓度水平的Pb,Cd单一胁迫对红瑞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红瑞木土壤中的Pb,Cd两种重金属临界值可分别设定为500 mg/kg和50 mg/kg.各单一重金属胁迫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红瑞木的株高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逐渐降低;叶面积减少,叶绿索的合成受到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加.红瑞木3种保护酶对于不同处理水平的重金属的响应不同,在低浓度范围内3种酶均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高浓度处理水平时,3种酶的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都低于对照.重金属Pb,Cd单一胁迫对红瑞木生长抑制作用为Pb>Cd. 相似文献
15.
16.
风沙活动、土壤干旱和人为干扰是限制冀北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因子。该研究以冀北沙荒地封禁区、未封禁区为研究对象,自然保护区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施予干旱、良好水分、水渍3类水分条件处理和埋深0.5cm和2.0cm的2种沙埋处理,分别研究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多样性,并探讨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封禁区、未封禁区均为良好水分条件下物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而自然保护区在任何水分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物种数均明显高于封禁和未封禁区,说明水分是限制沙荒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主要因子,封禁对自然保护区种子库种子萌发影响较小。封禁区和未封禁区不同沙埋处理物种数及物种组成完全相同,自然保护区沙埋0.5cm处理的物种数明显高于沙埋2.0cm的处理,并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双子叶植物居多,偶有乔灌木出现;封禁区、未封禁区未出现灌木和乔木,说明沙埋对封禁区、未封禁区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影响较小,对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大。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指数表现为:良好水分干旱水渍,未封禁区表现为良好水分条件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最小,表明水分条件对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较大,对未封禁区影响不大;无论何种沙埋处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说明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受沙埋厚度影响较大。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时封禁条件下物种多样性高于未封禁条件,说明土壤水分条件适宜时,封禁措施能提高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封禁区、未封禁区、自然保护区无论何种处理,Sorensen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表明封禁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贮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总的趋势是经济林(板栗林)〉水土保持林〉农田;(2)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层深度上变化较小;(3)研究区域土壤总碳贮量为41573.67t,土壤碳贮量以经济林(板栗林)最大,达到了46.02%,水土保持林次之,而农田贡献最小,仅占5.43%。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有明显影响,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土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经济林虽然人为干扰较为强烈,但由于人为投入较大,土壤碳贮量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保定市河道公路绿化树种毛白杨的抗重金属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定市河道公路不同年龄毛白杨根际土壤重金属及毛白杨各器官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道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污染区毛白杨SOD活性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年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AT活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趋势不一致,而细胞膜透性随着年龄增加变化不明显;污染区不同年龄毛白杨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化感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污染区毛白杨抗重金属特性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毛白杨抗重金属能力表现为3年生10年生20年生30年生,表明较大树龄的毛白杨抗重金属的能力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太行山区林木根系单根固土生物力学及疲劳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河北太行山区崇陵小流域林木根系固土能力,选取太行山区崇陵小流域内的2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根拉伸试验的方法,测定3、5、7mm 3个径阶下最大抗拉力平均值和平均抗拉强度,对根系疲劳前后固土的力学特性及根系疲劳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疲劳前后油松和侧柏根系的最大抗拉力与根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曲线采用幂函数拟合;2)疲劳前后油松根系最大抗拉力平均值和平均抗拉强度均高于侧柏,疲劳后2种林木根系抗拉强度随根径的变化规律与疲劳前一致;3)疲劳后不同径阶油松和侧柏最大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有提升,疲劳后油松和侧柏根系3个径级(3、5、7mm)的极限抗拉力比疲劳前分别增加了69.2%、36.5%、37.7%和13.7%、12.9%、32.9%,疲劳后油松和侧柏根系的平均抗拉强度分别是疲劳前的1.50倍和1.19倍;4)林木根系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循环特征,最初几个周期滞回环饱满且间隙明显,滞回环间距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越来越密集,几乎形成闭合曲线,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