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6篇
  34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钾营养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硫酸钾施用水平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商品成熟黄瓜果实的干物质含量为4%-5%,干物质含量随着钾(K)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用K肥,黄瓜果实中的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较显著增加,但施肥量(K2O)超过40-60kg/667m^2时,以上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在0-60kg/667m^2范围内施用K肥。可显著降低单宁和有机酸的含量,但当用量超过60kg/667m^2时降低效果减小。K肥用量越多,硝酸盐含量越低。表明适量施用K肥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的营养水平和口感品质,同时对降低硝酸盐含量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硅在提高作物抗旱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干湿交替灌溉是通过对植物根系施加干旱处理,来诱导自身的干旱调节潜能的一种节水增产技术。关于节水灌溉影响作物生理特性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是否适应于番茄栽培,且在该灌溉技术下施硅对番茄产量品质有何影响,鲜见报道。为探讨干湿交替条件下施硅对番茄的影响,采用潮汐式灌溉系统模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下硅对番茄植株硅质量分数、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液加硅使番茄根、茎、叶、果的硅质量分数分别提高494%、444%、246%、631%。在番茄幼苗期至开花坐果期,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利于控制长势、培育壮苗,但结果前期至结果后期,尤其盛果期,则不宜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干湿交替造成了番茄的严重减产及番茄红素质量分数、维生素C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的下降,但显著提高番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果实硬度、糖酸比,尤其糖酸比提高了30%,而施硅可缓解干湿交替对番茄生长发育后期果实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总之,干湿交替下施硅,在促进番茄稳产优质协调形成的前提下,可节水23%。该研究探讨了多变低水条件下硅的调控效应,丰富了硅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理论内容,研究结果对实现合理节水并提高番茄商品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3.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季节番茄肥水需求特性,本文采用主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不同栽培茬口盆栽番茄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茬口和土壤水分均显著影响番茄植株的生长、产量及氮磷钾的吸收,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冬春茬番茄植株生长势较强,单株产量较秋冬茬提高40.23%,氮、磷、钾吸收速率分别增加118.97%、125.23%、146.14%,吸收量分别增加65.32%、70.68%、85.99%,且有利于氮磷钾向植株茎叶的分配,而秋冬茬则促进了氮磷钾向果实的分配。随土壤水分的降低,番茄植株生长量、氮磷钾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呈下降趋势,且较低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氮磷钾向果实的分配,但秋冬茬番茄单株产量以65%土壤水分处理较高,而冬春茬则以80%土壤水分处理较高。本研究可为不同季节番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3种鲣鱼背部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与评价了鲣(Katsuwonus pelamis)、东方狐鲣(Sarda orientalis)和扁舵鲣(Auxis thazard)3种鲣鱼背部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3种鲣鱼的粗蛋白质量分数为22.86%~24.65%,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41%~2.51%,3种鲣鱼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和微量元素;2)鲣和东方狐鲣背部肌肉均检出17种脂肪酸,而扁舵鲣检出23种,其∑PUFA/∑SFA分别为1.17、0.93和1.14,n-6/n-3系∑PUFA值分别为0.07、0.04和0.11,此外,鲣背部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38.98%,高于东方狐鲣的33.64%和扁舵鲣的37.93%;3)东方狐鲣背部肌肉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35.10%和0.90,略高于鲣的33.95%和0.89与扁舵鲣的32.51%和0.89。  相似文献   
115.
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探讨了不同种植年限(1,3,4,5和8年)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及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1~8年0~100 cm土壤平均SOC含量分别为4.519,4.865,5.120,5.348和3.334 g/kg,各土壤剖面SOC含量主要集中在0~40 cm深度内,分别占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9.7%,65.8%,73.8%,70.0%和67.2%,SOC含量自40 cm以下急剧下降。2) 1~8年0~100 cm土壤平均SOC密度分别为1.148,1.217,1.231,1.398和0.840 kg/m2,表层0~40 cm约占54.8%~61.8%;0~100 cm SOC含量及其密度均以种植5年苜蓿地最高,依次为8年(19.9 g/kg和5.04 kg/m2)<1年(27.7 g/kg和6.77 kg/m2)<3年(29.7 g/kg和7.26 kg/m2)<4年(30.4 g/kg和7.38 kg/m2)<5年(32.2 g/kg和8.53 kg/m2)。3)3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加深和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表层(0~10 cm)及次表层(10~20 cm)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酶活性主要集中在0~20 cm深度内,表现出表聚性。  相似文献   
116.
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状况,是选择合理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干燥理论分析了蚕茧干燥的特点,认为通常把蚕茧干燥过程看成如同一般湿润物料干燥那样,分为恒率干燥阶段和减率干燥阶段,应该是有条件的。事实上茧层几乎没有恒率干燥阶段。指出了,认为茧层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保持为湿球温度,而采用较高空气温度将有损于茧质。简要介绍了作者测试蚕茧茧层和蛹体温度的方法、仪器及所得的数据。试验表明,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茧层温度高于湿球温度,蛹体温度几乎保持为湿球温度;在减率干燥阶段,茧层和蛹体温度均随烘率的降低而上升;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空气温度高于茧层温度,茧层温度高于蛹体温度。  相似文献   
117.
118.
种姜催大芽播种较中、小芽播种可提早出苗,在幼苗期,大芽植株生长略占优势,但因其生理年龄较老,植林表现早衰,所以在生长盛期大芽植株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中、小芽,植株生长量很快被中、小芽所超过,叶面积指数显著低于中、小芽,最终导致减产约25%,而中、小芽之间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9.
光质对姜生长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彩色电光源创造不同光质环境,研究了光质对姜生长、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人工光源条件下,姜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速率(Pn)以白光和红光处理较高,蓝光居中,绿光较低。室内不同光质处理的姜苗移至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测定叶片Pn和光呼吸速率(Pr),其中白光处理较高,蓝光、红光和绿光处理依次降低,而Pr/Pn则相反;叶片Fv/Fm、Fv′/Fm′及qP在午间强光下显著降低,其值以白光处理较高,蓝光、红光和绿光处理依次降低,PSⅠ和PSⅡ之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则刚好相反;叶片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激发能(P)以白光处理较高,绿光处理较低,蓝光、红光处理居中,而天线热耗散能量(D)和反应中心过剩能量(Ex)则以绿光处理较高,白光处理较低。  相似文献   
120.
目前中国大陆高度集约化的饲养环境,使动物陷入常态化亚健康,是造成免疫力低下,病毒综合病难防治,综合养殖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对动物的健康进行分类,介绍防治亚健康的动态营养技术;面临重大疫病威胁时,动态补充醣质营养素,也是防范控制疫情的最有效率要素,并把台湾在安全、无药、绿色养殖的技术进行归纳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