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5篇
  46篇
综合类   184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00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地下水环境容量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缺水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供水保障,开展地下水环境容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分析地下水环境容量内涵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定义,并提出综合指标环境容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指标体系QVLTE和综合评价指数R。通过QVLTE指标体系在静升盆地浅层地下水环境容量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得出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量对地下水环境容量影响较大,地表植被和地下水温相对较小,这与实际吻合较好,印证了QVLTE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环境容量进一步的定性研究提供参考,对缺水地区地下水的保护、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
丽穗凤梨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丽穗凤梨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建立其分子指纹图谱,为今后丽穗凤梨杂交育种和品种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41个丽穗凤梨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2个清晰可辩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4.70%。41个丽穗凤梨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311,平均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101,平均 Shannon信息指数为0.4668,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3561~0.9394之间;基于ISSR分子标记数据建立的UPGMA亲缘关系聚类图,41个丽穗凤梨品种在相似系数0.601处被划分为两大类群;同时利用4条多态性ISSR引物构建了41个丽穗凤梨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结论】供试41个丽穗凤梨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亲缘关系与叶片横纹的有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丽穗凤梨品种资源评价和指纹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63.
孔伟  张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11-213,217
采用2005—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的空间均衡度模型,对我国各省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共计23个省份处于均衡状态,占全国的74.19%,整体看来建设用地增量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空间格局是基本相符的,但各省份之间均衡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失衡状态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总体较均衡,但部分省份仍存在过度配置或配置不足的状况。过度配置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配置不足的省份主要包括东北3省和北京、广东、甘肃,东部地区各省相对于供给因素则均属过度配置。对资源禀赋考虑的相对不足导致了我国目前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空间失衡的格局,今后应重视配置强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匹配,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乡土草日粮对商品獭兔后期生产性能、毛密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健康无病、精神状态良好的110日龄试验兔30只,公母各半,按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组饲喂15%当地乡土草草粉+85%基础日粮;试验Ⅲ组饲喂30%当地乡土草草粉+70%基础日粮。预试期7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试验组提高了獭兔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体况评分,降低了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体况评分分别提高了9.78%、57.9%、4.02%及7.38%(P0.05),而料重比降低了9.4%(P0.05)。试验组提高了獭兔各部位被毛密度,试验Ⅲ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獭兔背部、腰部、左肩部和右肩部毛密度分别提高了20.7%、38.6%、33.7%和47.3%(P0.05),而臀部毛密度提高了12.9%(P0.05)。试验组提高了獭兔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免疫球蛋白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总蛋白提高了15%,白蛋白提高了13%(P0.05);球蛋白提高8.6%,白球比提高了23.5%,免疫球蛋白G提高了30%(P0.05)。综上所述,30%乡土草草粉替代基础日粮提高了獭兔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5.
MYB类转录因子在植物腺毛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YB类转录因子是包含MYB结构域、为高等植物中转录因子中数目最多的一类基因家族成员.该类基因广泛参与植物的代谢,生长和发育调节.本文以植物腺毛的发育模型为对象,总结了近年来MYB类转录因子在高等植物腺毛如表皮毛、根毛和棉纤维发育中的研究进展,这对了解MYB类转录因子在腺毛发育中的功能及揭示腺毛发育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减少采烤次数对烤烟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不同烤烟次数对烤烟质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次采收烘烤,每次4~6片采收烘烤的产量最高;6次采收烘烤,每次4~5片集中采收烘烤产值最高;8~9次采收烘烤,每次2~3片多次采收使烘烤终期延后且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67.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气候变化趋势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利用塔里木盆地南、北缘17个典型绿洲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近50年潜在蒸散量,定义了地表干燥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南、北缘,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潜在蒸散量均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南缘递减速度比北缘快;干燥度指数也均在波动中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南缘干燥度指数递减速度比北缘快;总之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绿洲有缓慢向暖湿转化的迹象,这对气候极端干燥的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利用两期TM数据对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查询实时陆面地表温度进行了对比检验,其差值均在1.5℃以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的温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7~2011年,下垫面温度主要集中在18~51℃,其中,水体温度在18~24℃(低温区),耕地地表温度在24~29℃(中温区),林地地表温度在29~36℃(偏高温区),绿洲周边的裸地地表温度在36~42℃(高温区),远离绿洲的荒漠地带地表温度在42~51℃(极高温区);(2)2007~2011年,水体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4℃,植被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12℃,绿洲周边的裸地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7℃,远离绿洲的荒漠地带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9℃。其中林地对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总之,地表温度呈现沿中心逐渐向四周增高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冷岛效应"。此研究对进一步理解塔里木河上游绿洲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交换状况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地表热量分布差异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应用响应面法对棉花黄萎菌拮抗放线菌TRM4256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抑菌活性的8因素进行筛选,获得两个关键因素:转速(X1)、玉米粉与蛋白胨(X2)。然后利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结合中心组合试验以及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以对棉花黄萎菌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即Y=-4036+31.5 X1+1014 X2-0.777 X1.X2-0.0796 X12-196 X22,该模型预测最大抑菌圈直径为33.52 mm。从中获得最佳发酵条件:玉米粉16.6 g·L-1,蛋白胨5.6 g·L-1,葡萄糖20 g·L-1,氯化钠40 g·L-1,碳酸钙1 g·L-1,转速187 r·min-1,初始pH 6.0,接种量6%,装液量80 mL/250mL,温度36℃。采用此发酵条件,供试菌抑菌圈直径达到33(±0.20)mm,与预测值基本相符。说明预测模型准确可靠,响应面分析法可用于TRM42561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0.
白酒糟水解液摇瓶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白酒糟资源,探讨酸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可行性。采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1779)发酵酒糟水解液生产木糖醇,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发酵的工艺条件。发酵在250mL摇瓶发酵瓶中进行。结果表明,当种子龄27h、接种量20mL、装液量100mL、氮源添加量20mL、氮源浓度48g/L时发酵效果最好。该条件下发酵液中木糖醇浓度为11.85mg/mL,木糖利用率和还原糖利用率分别为45.62%和74.81%,残留木糖浓度为463.51μg/mL。发酵试验表明酒糟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木糖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