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15种杀虫剂对黑麦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试验,测定它们对黑麦草幼苗根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5种杀虫剂对黑麦草根的毒性各不相同,其中甲萘威的毒性最大,其EC50值是94.36 mg/L,三环锡毒性最小,EC50值为1 252.93 mg/L,其余的居于二者之间。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黑麦草根的生长抑制效应也不同,总的来说,有机锡类杀螨剂对黑麦草根生长抑制效应最小,其EC50值在710.42 mg/L以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对黑麦草根的生长抑制效应具有多样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克百威抑制效应最小,其EC50值是1 179.2 mg/L,甲萘威的抑制效应最大,其EC50值是94.36 mg/L;有机磷类杀虫剂中,辛硫磷抑制效应最小,其EC50值是879.81 mg/L,虫胺磷抑制效应最大,其EC50值是242.75 mg/L。  相似文献   
22.
四川省莎草、杂类草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MODIS-NDVI对四川省“莎草Cyperus microiria、杂类草草地”生产力进行监测,对草原植被与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NDVI估产模型相关系数r=0.640 3,F检验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利用模型计算出2006、2007年“莎草、杂类草草地” 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分别为188.6亿、203.8亿kg,平均产量3 229.5、3 489.00 kg/hm2;植被盖度分别为79.68%、81.29%;植被高度分别为17.08、16.03 cm;可食率分别为76.1%、75.0%。生产力2007年较2006年增加6.1%,其余指标年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3.
使用Excel软件的“数据分析”工具,对草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草原样方服从正态分布的产草量、草群高度、植被盖度等数据采用方差的F检验和均值的t检验,评价不同区域或不同年份的草原植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4.
在甘孜州高寒牧区应用通用航空AS350B3直升飞机防治草原蝗虫试验,结果表明:直升机超低容量喷雾具有防治区域精确、喷雾均匀、效率高、防效好的特点,有利于改善高寒牧区草原虫害防治效率偏低的现状,是高寒牧区控制草原蝗虫危害的有效手段。1. 5%苦参碱可溶液剂应用直升机防治草原蝗虫防效可达到92. 38%;背负式喷雾器人工防治平均防效为93. 00%。两者防效相当,但直升机防治效率远远高于人工防治。  相似文献   
25.
2015年四川省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S技术,根据当年草原鼠虫害的发生、越冬、防治及路线调查、固定点监测等情况,综合气象等环境因子,分析预测了2015年四川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划分出了主要鼠虫害的预警区域,提出了防治对策,为各地及时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分类系统而编制的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在各省区草地资源清查中广泛应用。然而20世纪80年代四川草地普查中应用的草地分类系统与当时全国草地分类系统不完全一致,不利于四川草地资源清查与信息交流。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原四川省原天然草地分类系统进行了归并,形成了与原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及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相统一协调的四川省天然草地分类系统,具较强的实用性,促进了四川草地清查工作。  相似文献   
27.
概述了四川省草地资源清查的主要任务、技术思路、技术方案、草地判定等内容,对清查所要求的底图制作、地面调查、草地退化分级、草原载畜能力计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测定、遥感解译、数据库建设、草地资源一张图系统、类型确定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28.
通过分析区域内草原植被与生态环境状况,划分出草原鼠害的适生范围,是草原鼠害监测的新方法。本文以石渠县高原鼠兔为例,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3S技术,通过对草原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植被指数等5个影响因子与高原鼠兔分布的相关性分析,计算出石渠县高原鼠兔宜生指数、宜生区分布及其分布图。结果显示:宜生区与实际发生区基本吻合,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勾绘的高原鼠兔分布区与宜生区重叠率57. 9%;经计算,石渠县高原鼠兔宜生区面积1041885. 0hm~2,比统计面积少17. 1%;本文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过计算获取高原鼠兔分布区域和面积的方法,可用于草原鼠害的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29.
为保护日益退化的草原,国家启动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本文以“3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5年和2011年的MODIS影像数据,对红原县2005年度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进行遥感监测,对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工程建设效益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和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评价与监测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30.
川西北牧区水热条件与牧草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北12个主要牧区县2006-2013年间降水、气温与牧草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水热条件对天然草原牧草产量的影响及其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除3-5月外,总体上各时期降水与牧草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强弱顺序为:6-9月(ρ=0.192,P0.05)6-8月(ρ=0.187,P0.1)3-9月(ρ=0.171,P0.1);牧草产量随3-5月气温升高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影响不明显;6-9月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干草产量增加17.1kg·hm-2,3-5月月平均气温每增加1℃,干草产量增加585.1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