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番茄溃疡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育种是解决该病害的最佳途径。以感病番茄98-1为母本、茄科茄属龙葵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经过四代回交和一代自交,获得了对番茄溃疡病具有抗性的杂交后代群体,并通过SSR鉴定得到了1个与番茄溃疡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CAT01。  相似文献   
52.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铜对冬毛期雄性乌苏里貉毛皮品质、脏器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机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乌苏里貉105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7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添加蛋氨酸铜为0(对照组)、30(Ⅰ组)、45(Ⅱ组)、60(Ⅲ组)、75(Ⅳ组)、90(Ⅴ组)和200 mg·kg-1(Ⅵ组)的试验日粮,预饲期7 d,正式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8只乌苏里貉采血、屠宰,检测毛皮长、铜蓝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酶活性及肝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表明:1)铜添加水平对貉的体长、鲜皮长、针毛长与针毛细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鲜皮重、绒毛长与绒毛细度没有显著影响。2)日粮铜添加水平对乌苏里貉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与脾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3)随着铜水平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含量也随之升高(P<0.05),不同铜添加剂量对血清中乳糖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使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 and 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 SOD)的活性先升高后趋于稳定(P<0.05)。4)日粮不同铜添加水平对肝的CER、Cu-Zn SOD、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与胰岛素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90与200 mg·kg-1组的肝CER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30 mg·kg-1组,30 mg·kg-1组肝CER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90 mg·kg-1的肝GHR和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饲粮中铜添加水平为60~75 mg·kg-1时,貉的毛皮品质最佳;血清中CER和Cu-Zn SOD的酶活不会随着铜水平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血清中AST、ALT和LDH的酶活没有显著变化;此外,还提高了肝内GHR和IGF-1基因的表达量,促进貉生长。结合以上测定指标,建议貉的饲粮中铜添加含量为60~75 mg·kg-1。  相似文献   
5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份以来,豫东南地区光山、潢川、息县、淮滨、商城、固始等县暴发流行了生猪以高热、皮肤发红、黄疸、贫血为主要症状的疫病。随后我省驻马店地区、湖北、安徽、浙江等省纷纷报告了类似症状疫病的流行,亚美集团社会养殖技术服务部在6月10日会同有关专家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笔者认为,此病的流行对养猪业已构成极大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1发病特点1.1呈大流行。潢川县境内自5月底从农村散养户开始陆续发病。各种年龄猪均有发生,发病率83.7%,死亡率21.6%。规模化养猪场户因采取的措施不同,发病率…  相似文献   
54.
养猪业中的四大环节可概括为“种、料、病、管”,这四大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效益。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生产水平。1种,即遗传因素猪群应拥有主要经济性状的优良基因,而且使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尽可能高。同时要使这些优良基因通过最佳的组合得到最好的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抓纯种的目的就是为了商品杂交,一方面要使商品猪的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另一方面要使商品猪获得最大的杂种优势。1.1种猪选择的重点性状1.1.1瘦肉型体型即背长、宽、平,腹收,前躯发达,后躯丰…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雄性北极狐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影响。试验选取46只85日龄,平均体重为(3 198±281)g的健康雄性北极狐,其中6只北极狐作为试验初屠宰试验对照,另外40只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为自由采食组(AL)(I组)、自由采食量的80%组(IR80)(II组)、自由采食量的60%组(IR60)(III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组(IR40)(IV组)。预试期7 d,试验期55 d,通过饲养试验、血清学试验、屠宰试验并结合化学分析方法来评定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机体能量沉积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IV组100日龄体重极显著低于I和II组(P<0.01),与III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115日龄、130日龄、145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喂水平降低,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III组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I和II组(P<0.01),与IV组差异不显著(P>0.05)。2)IV组血清葡萄糖(GLU)显著高于III组(P<0.05),与I和II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血清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I、II和II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显著高于I和III组(P<0.05),与II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球蛋白(GLOB)、免疫球蛋白A(IgA)、M(IgM)和G(IgG)、补体3(C3)和补体4(C4)、胰岛素(INS)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饲喂水平减少,毛皮脂肪沉积及其产热显著降低,I和II组显著高于III和IV组(P<0.05),II组毛皮增重和沉积总能量显著高于IV组(P<0.05),与I和II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V组胴体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毛皮蛋白沉积及其产热、胴体脂肪沉积及其产热、蛋白沉积及其产热和胴体沉积总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取适当限饲(IR60)降低了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血清中糖脂类指标含量,保证了机体正常的生长和健康状态,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进而增加了养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对育成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60±5)日龄、健康的雄性乌苏里貉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硫酸铜(Ⅰ组)、碱式氯化铜(Ⅱ组)、混合铜(Ⅲ组,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添加比例为1∶1,以铜元素计)和蛋氨酸铜(Ⅳ组),添加水平均为4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55 d。每组选取8只动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束后,每只动物后肢静脉采血。结果表明:1)Ⅲ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间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Ⅱ组的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Ⅰ、Ⅲ、Ⅳ组(P<0.05)。Ⅲ组的铜消化率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质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粪氮、尿氮含量及氮沉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Ⅱ、Ⅳ组的粪铜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Ⅳ组尿铜含量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Ⅲ组的铜沉积显著高于Ⅰ、Ⅱ、Ⅳ组(P<0.05)。4)Ⅱ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Ⅲ、Ⅳ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混合添加适宜水平的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可提高育成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氮沉积和铜沉积,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对育成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60±5)日龄健康的雄性乌苏里貉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添加硫酸铜(Ⅰ组)、碱式氯化铜(Ⅱ组)、混合铜(Ⅲ组,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添加比例为11,以铜元素计)和蛋氨酸铜(Ⅳ组),添加水平为40 mg/kg的试验饲粮,预饲期7 d,正式期62 d。试验结束后,每只动物后肢静脉采血。结果表明:①不同铜源对不同阶段乌苏里貉体重和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铜源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铜蓝蛋白(CP)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高于Ⅳ组(P<0.05),Ⅲ、Ⅳ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血清中总超氧化物(T-SOD)含量显著高于Ⅳ组,Ⅳ组血清中T-SOD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有机铜的组别可以提升ALP与T-SOD含量,添加硫酸铜组更容易危害动物健康。因此在实践生产中,为提高生长性能和降低饲养成本,建议有机铜与无机铜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58.
王颖  张新宇 《核农学报》2022,36(2):495-496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个体一生中的初步教育,是培养个体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科学的幼儿教育能够强化幼儿潜意识中的学习思维,优化先天性的学习习惯,新时期幼儿教育具有表面性性,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农村幼儿教育的弊端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家庭教育的轻视造成,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许多农村家庭没有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在一个农村孩子的幼儿时期,大多数的学习来源于幼儿学校,一旦学校没有做到科学的教育,那么农村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农村幼儿教育重在支援与优化,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而专业的幼儿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农村幼儿教育内部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9.
张新宇 《山东饲料》2013,(18):293+313
蚜虫是传播马铃薯病毒的主要传毒媒介之一,据报导,能够传播一种或几种马铃薯病毒的蚜虫约有二十种;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鼠李马铃薯蚜(aphis nasturtii),茄沟无网蚜(aulacorthum solani)等,而其中桃蚜和鼠李马铃薯蚜不仅都能传播马铃薯病毒,同时传毒效率也高。蚜虫对马铃薯最大的危害是传播病毒,蚜虫传毒主要是在试食阶段传毒,而且还须是从茄科植物尤其是马铃薯上迁来的带毒蚜虫,才能起到传毒作用。因而,有翅蚜是在不同田块间迁飞传毒;而无翅蚜则是在一个田块内部不同植株间传毒,从而使马铃薯产生卷叶,花叶,皱缩,条斑坏死以及矮化、束顶等病害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60.
采用试验田典型抽样调查和实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2种低效林经过补植改造2 a后形成的紫穗槐+竹柳+柽柳(A+S+T)和白蜡+柽柳(F+T)2种混交林分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未进行补植改造的竹柳纯林(S)及白蜡纯林(F)作为对照,对其林木生长、林地土壤改良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种低效林补植改造后,其林分的郁闭度、保存率及林木的生长指标均得到提高,林分生长情况转好;(2)2种低效林补植改造后的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密度、p H值及含盐量呈现降低趋势;(3)低效林经补植改造形成混交林后,由于林分郁闭度提高,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抑制了土壤返盐,更利于一些耐盐程度较低的植物生存,其植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因此,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以生态防护作为主要目的的林业生态建设中,从强化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不应营造单一纯林,应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因次生盐渍化导致低效林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