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5篇
  10篇
综合类   16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稻谷在板齿式轴流脱粒滚筒内的运动规律,为了进一步形象的分析稻谷在脱分装置内的运动规律,采用了matlab仿真技术对稻种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得出籽粒在脱粒空间内角位移、角速度、切线速度以及轴线速度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22.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323.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水肿毒素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纯化的猪水肿毒素A亚基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抗,并利用表达蛋白和猪水肿毒素A亚基单抗酶结合物建立了竞争ELISA方法检测猪水肿毒索抗体.经过研究确定抗原包被浓度为0.32 btg·mL-1,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酶标单抗工作浓度为1:3 200,血清抑制率大于40 %为阳性.应用单抗竞争ELISA和细胞毒性中和试验同时对60份血清进行猪水肿毒素抗体检测,竞争ELISA的检出率为33.8%,细胞毒性中和试验检出率为30.9%,两者符合率达88.2 %.试验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本方法的建立在实验室诊断的标准化、猪水肿病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及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4.
参照GenBank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菌毛fimD基因序列(X75811),设计1对引物,从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中扩增出fimD编码区1098bp的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约42ku,与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体制备的阳性血清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包涵体变性和复性后包被酶标板建立间接ELISA(fimD-ELISA),特异性良好。用fimD-ELISA检测临床送检的668份血清,阳性率为30.7%。用该法与微量凝集试验平行检测102份血清,fimD-ELISA的敏感性高于微量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325.
为了监测瓜实蝇田间抗药性和筛选用于防治该害虫的化学药剂,采用点滴法和饲毒法,研究测定了17类30种杀虫剂对瓜实蝇成虫的毒力并建立了相对敏感基线,同时采用建立的相对敏感基线比较分析了点滴法和饲毒法对抗阿维菌素品系抗性水平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点滴法测得9类18种药剂LD50值在3.422~576.842 ng·头-1;采用饲毒法测得10类21种药剂LC50值在0.035~60.542 mg·L-1。2种方法测得的不同药剂对瓜实蝇毒力高低排序较一致,3种微生物源农药甲维盐、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和有机磷类乐果对瓜实蝇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菊酯类、有机磷类和烟碱类等药剂次之,鱼藤酮毒力最低。点滴法和饲毒法测得的瓜实蝇抗阿维菌素品系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8.22倍和17.37倍,较为接近。综上所述,采用点滴法和饲毒法分别建立了瓜实蝇成虫对18种和21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瓜实蝇的抗药性监测和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6.
【目的】明确耶气步甲(Pheropsophus jessoens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捕食潜能,为田间利用耶气步甲防控斜纹夜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于直径15.0 cm、高2.0 cm的玻璃培养皿中放置饥饿24 h的耶气步甲成虫及不同密度梯度的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统计耶气步甲的捕食量,并通过SPSS 26.0、GraphPad Prism 8.0和DPS 5.0等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耶气步甲对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统计不同密度耶气步甲成虫对不同密度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量,明确耶气步甲成虫种内干扰对其捕食率的影响;测定耶气步甲成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爬行速度,明确耶气步甲的扩散能力。【结果】耶气步甲成虫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 II圆盘模型,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日平均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捕食量增速递减,其中,对4、5、6、7龄幼虫及蛹的最大日均捕食量分别为50.6、17.4、6.6、2.2和1.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2.079、1.354、1.279...  相似文献   
327.
为了解我国食用菌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及行业未来趋势,从食用菌栽培历史入手,阐述了目前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升、栽培品种多样化且形成了明显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同时,也指出存在发展不平衡、自主产权品种稀缺、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传播食用菌文化以促进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提高品质以增加食用菌产业市场和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以促进品种多样化等对策建议,旨在为食用菌产业未来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28.
莴苣灰霉病菌的培养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种药剂进行莴苣灰霉病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其中7种药剂为中效药剂(EC50在0.5~20.0 mg/ml),1种药剂为低效药剂(EC50>30 mg/ml)。  相似文献   
329.
[目的]研究青翅蚁形隐翅虫毒素的杀虫机制,为研制开发该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翅蚁形隐翅虫毒素粗提物饲喂和点滴菜青虫,测定和分析了虫体组织中肠酯酶、谷-丙转氨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的变化情况。[结果]饲喂夹毒叶片的3龄菜青虫在48h后中肠酯酶含量下降明显,酶活性略受抑制。经毒素点滴处理的3龄菜青虫谷-丙转氨酶含量24、48h后均降低,24、48h后酶比活力均呈现增强趋势;经毒素粗提物处理的菜青虫24、48h后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变化不大,但均有明显的降低,酶比活力增强。毒素粗提物对乙酰胆碱有抑制作用。[结论]青翅蚁形隐翅虫毒素粗提物对菜青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30.
<正> 葵花锈病在晋北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大流行年份不多。1985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大流行年,雁北地区种植的59.53万亩葵花全部发病,平均亩产只有74.3公斤,较1984年平均亩产126公斤减产42.4%。根据调查,在减产原因中除严重干旱外,因锈病造成减产21.39%。为了摸清此病在晋北的流行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办法,我们于1986—1989年进行了4年的系统观察和试验研究。一、葵花锈病发生规律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四年来,分别在应县、阳高、浑源中心测报站进行了葵花锈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观察。葵花锈病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系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双孢菌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无转主寄生现象,为害葵花植株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特别是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