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26篇
  26篇
综合类   167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农地征收的补偿价格是在补偿标准的基础上,由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而决定的。在原有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基础上,将被征地农民内部进行拆分,研究分析不同群体农民在征地中的差异和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他们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得出相应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土地集体入市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2.
对虾养殖池塘混养牡蛎对底质有机负荷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8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对虾池塘不同密度混养牡蛎试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不同密度混养牡蛎对虾池塘底质养殖负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混养牡蛎虾池底质中N、S、P营养指标随养殖进程呈上升趋势,到实验结束时,不同密度梯度牡蛎混养围隔底质污染程度不同,根据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评估养殖负荷,各围隔呈低谷状排列:Ⅱ组(98.14)>Ⅲ组(60.64)>Ⅳ组(33.05)>Ⅴ组(29.68)<Ⅵ组(126.85);不同密度处理中,位于谷底的Ⅴ组为最佳放养密度点,对于养殖密度为4.5×106尾/hm2的对虾池塘,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03.2g/m3,转换为生产规模,则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1×104kg/hm2。  相似文献   
113.
郭素敏  张哲 《植物医生》2011,24(1):29-30
近30年来,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发生为害的上升之势明显,偏重发生、大发生的频率增加。根据忻州市忻府区南胡区域测报站、代县赵村测报站积累的资料,结合田间的虫口密度调查,发现忻定盆地第一代小地老虎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成虫的始见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灯下成虫量、4月份降水量、4月份平均气温等因子相关性密切。一般成虫始见期早、成虫量大、4月份多雨中温的年份,发生为害重;第一次成虫高峰日19~24d(多数年份是21~23d)为第一次化学防治的适期。  相似文献   
114.
张哲  杜桂娟  马凤江  杨姝  刘洋 《草业科学》2011,28(7):1296-1300
为研究豆科牧草的耐荫机理,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百脉根(Lotus cornioulatus)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减弱,5种豆科牧草的株高、分蘖数、最长节间长度、根长及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其中白三叶变幅最小,百脉根次之;在23%透光下,白三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百脉根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而白三叶变化较小;沙打旺出现死亡现象。5种豆科牧草的耐荫性为白三叶最强,百脉根其次,紫花苜蓿和草木樨较差,沙打旺最差。  相似文献   
115.
选用1日龄AA肉仔鸡9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多不饱和脂肪酸(0、150、2503、50 mg/kg PUFA)对肉鸡肠道内环境的影响。试验期为35 d:1~7日龄为预试期,饲喂基础日粮8;日龄进入正式期,于肉鸡28日龄和42日龄每个处理分别抽取5只鸡进行屠宰试验,测定消化道中pH和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肉鸡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PUFA,与对照组相比,能够降低消化道pH值,提高肉鸡各肠段消化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改善肠道环境;尤其在250 mg/kg添加量下对各肠段脂肪酶的活性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肉鸡日粮中添加PUFA具有优化肉鸡肠道环境的作用,其最适添加水平为250 mg/kg。  相似文献   
116.
117.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材,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4 d后的植株接种晚疫病菌,测定晚疫病发生的严重度,并测定磷酸二氢钾和晚疫病菌处理后14 d内马铃薯植株的PAL、SOD、POD、PPO、Chi、GLU活性及SP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磷酸二氢钾可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晚疫病发病逐渐减轻。其中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为0.6%时,晚疫病发病最轻,接种晚疫病菌后8 d防效达35.64%,12 d时仍超过30%,但浓度超过0.6%,晚疫病发生加重。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不同程度地提升健康和接种晚疫病菌的马铃薯植株体内6种防御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因此,磷酸二氢钾在一定时间段内可诱导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减轻晚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8.
土壤硝化作用是肥料氮素进入到土壤中后参与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为了明确不同种类地膜对辽西褐土硝化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培养分析的方法,研究3种不同类型地膜(普通PE膜,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氧化-生物降解地膜)及不同地膜添加量(0、300、900 kg/hm~2)对辽西褐土硝化潜势的影响,探讨可降解地膜的混入是否会对土壤微生物硝化作用产生抑制和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添加普通PE膜(T1)、PBAT生物降解膜(T2)和氧化-生物降解膜(T3)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的硝化潜势,3种地膜添加后土壤硝化潜势表现为T1[NO_2-N 5.61 ng/(g·h)]T2[(NO_2-N 4.30 ng/(g·h)]T3[NO_2-N 3.42 ng/(g·h)],且对于普通PE膜和PBAT生物降解膜处理土壤,存在随着地膜添加量增加硝化潜势降低的趋势。通过进一步计算和评估,基于3种供试地膜的污染土壤未对土壤微生物硝化作用产生抑制和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可降解地膜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相关理论,为实现可降解地膜在辽西地区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9.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0.
本文选择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典型棉区,通过田间试验设计,设置灌溉和氮肥2个调控因子,并在氮肥30%基施、70%追施的策略基础上,对棉花各生育期70%的追氮策略设计3个梯度,以此探明膜下滴灌棉花在施肥总量相同情况下,各生育阶段灌溉施氮数量不同的水肥运筹策略对棉花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生物学指标来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