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讨发酵床牦牛养殖模式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将120头体重均匀、体况良好的牦牛随机分为3个组(A、B、C),其中A组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并在试验期内进行2次驱虫,B组只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C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3个组分别在发酵处理前15 d(-15 d)、处理当天(0 d),及进牦牛后45、90、120 d,采集发酵床表层垫料及新鲜牦牛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沉淀法、麦克马斯特氏法进行寄生虫虫卵定性和定量检测,同时测定各组牦牛的体长和体高;从垫料发酵开始,每天测量3组试验牦牛发酵床垫料表层下20cm处的温度,连续测量15d。结果显示:A组、B组垫料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0.1±0.2)℃和(60.1±0.3)℃,其中A组显著高于C组(P <0.05),B组极显著高于C组(P <0.01),且发酵过程中A组和B组垫料的温度均维持在50℃以上;3组的垫料中都发现有蛔虫卵、吸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但A组在牦牛进入后45 d时蛔虫卵和绦虫卵转阴,B组在试验期间始终能检测到虫卵,但有下降趋势,而C组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有虫卵存在,且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A组牦牛的体...  相似文献   
52.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纤维类型变化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本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 200 m)选取健康的1,30,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测骨骼肌中快肌和慢肌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YHC)基因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快肌数量逐渐增多,慢肌数量比逐渐减少(P<0.05);在同一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快慢肌数量比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通牦牛快慢肌面积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发育阶段时,除30日龄外,大通牦牛快肌面积比在其余3个年龄段均低于平原黄牛,而慢肌面积比则高于平原黄牛;大通牦牛骨骼肌中MyHC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MyHCⅡa mR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yHCⅡx和MyHCⅡb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且呈现随年龄增长快肌向慢肌转化的特点。以上结果说明了大通牦牛骨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