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35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关于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勃  郝建秀  李太安  张华  张凯 《草业科学》2003,20(11):36-39
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区域生态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河西地区处在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位置,是21世纪初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应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再造河西”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态“再造”和效益“再造”。  相似文献   
102.
分水后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河分水为背景,分析了分水后中游地区水资源所面临的紧缺形势和土地利用结构对其影响。由于在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土地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有鉴于此,文章认为要缓解水资源的约束,黑河中游地区必须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之路,并提出了今后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3.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 — 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菌系共计454个单孢。将其先后接种于中国鉴别寄主上进行苗期毒性鉴定,结果发现,天水陇南主要感病转主寄主为堆花小檗、短柄小檗及假猪豪刺。在已归类小种类型中,共鉴定出28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类型均为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14.54%、15.86%、4.85%、3.96%。未归小种类型中,洛类、贵农、水源、Hy和中四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98%、15.64%、12.56%、8.15%、4.63%。这为阐明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复杂,该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地点的分布状况进行梳理研究,并根据黄土地层,分区探索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旧石器时代北部毛乌素沙漠地带、中部黄土丘陵地带、南部黄土高原残原地带的地理环境变化。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以及黄土高原中腹地带在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气候旋回和次一级的气候波动,环境经历了沙漠的南侵和退缩、消失和复活,草原...  相似文献   
105.
张遇春  张勃  姜晓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3-2684,2755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张掖市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变化尤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样点,剖析了县域土地利用动态以及变化情况,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样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因子诊断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6.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玲霞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09-5011
根据张掖市1949年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近55年来的耕地变化态势及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应用SPSS进行逐步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张掖市耕地资源变化最密切的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  相似文献   
107.
李丹  张勃  戴声佩  吕永清  周文昊 《土壤》2011,43(3):398-405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实验、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东湖灌区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肥力及物理特性。结果显示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水分、养分、盐分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pH值的影响不是很大。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退耕还林地达到了50%左右,最小的是农田,退耕还林地中出现了土壤水分较少的现象。电导率的最大值出现在荒地中为4 560.7μS/cm,其次是退耕还林地;N、P、K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呈现出富K、贫P、富N的总体特征;pH值呈现出碱性特征,变异系数最大值也是出现在退耕还林地中。研究结果能为民勤绿洲东湖灌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及进行地表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以感病品种冬小麦新冬43号为指示品种,开展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不同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药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及指示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有极显著的影响。与不喷药对照相比较,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剂量1 200 g/hm2兑水675 kg喷施1次、喷施2次、喷施3次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终期防效分别为58.4%、83.6%、98.6%,折合产量分别为5 000.0、5 580.0、6 080.0 kg/hm2,较不喷药对照分别增产58.23%、76.58%、92.40%,千粒重分别提高15.5%、32.4%、38.5%,平均穗粒重分别提高7.6%、10.7%、12.2%。认为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达标期(病叶率达到10%)时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3次,可达到极好的控病增产效果,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陇西县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在定西市来说是比较好的.2012年全县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0.7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在全县二产业中占比达到4%.今年,县上将畜牧业与中医药、铝业一起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研究制定了陇西县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陇西建成甘肃省名优肉制品加工基地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0.
肉羊产业是定西市的主导产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肉羊品种的繁育和杂交改良,饲养方式落后.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切实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提高对肉羊产业的认识,抓好肉羊品种改良,积极探讨种草养羊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拓展饲草料资源,加强畜牧技术服务,做好养殖培训和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