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8篇
  4篇
综合类   15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转录靶向猪瘟病毒3''''-UTR shRNA细胞株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质粒载体在细胞内转录并加工成siRNA的方法,设计3对针对猪瘟病毒3'-UTR不同位点的干扰片段,分别与干扰载体pGenesil-1连接,转化DH5a,筛选阳性克隆得到重组干扰质粒pGene-1,pGene-2和pGene-3,脂质体介导转染重组干扰质粒于PK-15细胞,G418抗性筛选得到转录靶向猪瘟病毒3'-UTRshRNA的PK-15细胞株,为今后应用RNAi研究猪瘟病毒Y-UTR调控病毒复制的功能以及抑制猪瘟病毒增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2000年是新疆电力行业的增供扩销年,为努力开拓用电市场,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营销体系,使增供扩销有一个新的突破,吉木萨尔供电公司 2000年以来在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以优质服务方便客户,大力开展增供扩销活动,从而使该公司的电力营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企业效益稳步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个公司管辖 3座 35千伏变电所, 35千伏线路 60千米, 11条 10千伏线路近 600千米,有用户两千多户,年供电量 4 500万千瓦时左右,属准东电业局下属的吉木萨尔县唯一的一家供电企业,担负…  相似文献   
103.
不久前给《微生物学》杂志评论栏目投的一份稿件中 ,我们讨论了微生物通过产生紫外光影响邻近细胞生长的可能性 ,有相当多的证据也提示 ,细菌和其他非病毒性微生物可能引发癌症。把这两种可能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一个有趣的假说 ,即当细菌在其存在部位产生诱变性紫外光时可能导致一些癌症的发生。过去和现在的大量证据表明 ,可以容易地从人的肿瘤中分离到细菌和其它非病毒性微生物 ,与其说这些微生物是无害的污染物 ,不如说它们可能引发癌症。这些所谓的“癌症微生物”通常缺乏细胞壁 ,表现高度多形性 ,而且明显地存在于癌细胞内。引起胃溃疡…  相似文献   
104.
土贝母俗称野瓜蒌,也称假贝母、草贝等,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块茎,主要产于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土贝母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皂甙类含量最高,也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乙醇回流法对土贝母进行提取,其提取物多制成搽剂,治疗疣和乳房炎等,并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5.
一、引言:L—肉碱在本世纪初被发现。1905年Krimberg发现L—肉碱为肌肉中的一种成份。1927年L—肉碱的化学结构被确定。1952年,Fraenkelclues确认L—肉碱的生物作用,他发现L—肉碱是大黄粉虫(Tenebriomolitor)即粉甲虫幼虫的必需营养素,L一肉碱亦因此被命名为维生素Bt。至1959年,Fritz发现了L—肉碱在脂肪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长链饱和脂肪酸只有进入线粒体基质才能进行β—氧化,释放出能量,而长链饱和脂肪酸辅酶A硫酯穿越线粒体内膜的能力是有限的,但L一肉碱可以大大促进它的透人,从而促进了长链脂肪酸的氧化。L一肉碱…  相似文献   
106.
陕西部分市县鱼肉皮蛋中砷含量的检测分析张彦明宋俊宏弋卫篇(西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陕西杨陵712100砷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种化学无素,单质元素砷几乎无毒,而砷的氧化物及其盐类绝大部分属剧毒类化合物。砷的化学形态不同,其毒性也不同[1]。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7.
猪瘟流行野毒株E_2基因编码的gp55蛋白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和PCR技术扩增出近期猪瘟流行野毒株的E2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上测定核苷酸序列,根据Alfort株和Brescia株、C-株确定起始氨基酸三联体的正确位置后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近期流行的猪瘟毒株与疫苗毒株和强毒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E2基因编码的gp55蛋白的疏水性、抗原性和二级结构,并与猪瘟疫苗毒株(C-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前流行的猪瘟病毒与疫苗毒的gp55蛋白在抗原性、二级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C末端疏水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8.
对陕西省某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病牛奶样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了14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筛选和中草药体外抑菌研究.2株致病菌对青霉素类药物(除氧哌嗪青霉素外)、复达欣和磺胺类药物有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等敏感.所选的中草药石榴皮和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最好,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31.25 mg/mL,穿心莲次之为62.50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石榴皮MBC为7.81 mg/mL,大黄为31.25 mg/mL,穿心莲、金银花和连翘为125.00 mg/mL,白附子和紫花地丁为62.50 mg/mL.自拟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大小为18.58 mm,MBC为62.50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环大小为23.82 mm,MBC为31.25 mg/mL.筛选的中草药复方可以作为治疗乳房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为分析2005-2007年间中国部分省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了解其遗传演化规律,查明中国目前PRRSV流行毒株现状。【方法】应用病毒分离方法从中国4个省份在2005-2007年间采集的81份疑似蓝耳病病料中分离到36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应用RT-PCR方法对36株PRRSV现地分离株的ORF5基因和Nsp2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36株现地分离株均属于美洲型 PRRSV,ORF5基因全长均为603 bp,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或插入,编码约200个氨基酸,分离株推导氨基酸序列变异主要发生在9~39位;36个分离株中有15株PRRSV Nsp2基因全长为2 940 bp,21株PRRSV Nsp2基因全长为2 850 bp;发生Nsp2缺失的PRRSV在Nsp2基因第481位、532~560位发生了不连续缺失,共缺失30个氨基酸。与GeneBank中收录的14个PRRSV ORF5、Nsp2基因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B02-2005株可能与疫苗株有关外,多数现地分离株与Ch-1a株遗传距离较近,不同年份分离到的毒株与早期PRRSV分离株的同源性逐年降低。【结论】根据氨基酸变异情况对PRRSV现地分离株进行亚群聚类分析,发现36株现地分离株分别归属于以VR-2332为代表的4亚群,以BJ-4为代表的1亚群和以Ch-1a为代表的2亚群。进化关系表明PRRSV ORF5、Nsp2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发生了较大变异,不同地区PRRSV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存在交叉现象,地域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乙型脑炎病毒SXBJ07株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乙型脑炎病毒(JEV),确定分离毒株的基因分型及其E区段氨基酸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BHK-21细胞培养法,从猪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出1株病毒,对其进行细胞和免疫荧光试验,同时采用RT-PCR扩增并克隆该毒株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利用PrM(456~695位)区核苷酸序列与36株参考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并对E区核苷酸序列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离株和疫苗株氨基酸的同源性及关键结构域的差异。【结果】分离出的病毒经细胞病变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为乙脑病毒,命名为SX-BJ07;用该病毒感染BHK-21细胞,72 h后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CPE);用该病毒接种3日龄乳鼠,72 h之内即可导致乳鼠死亡;SXBJ07株PrM(456~695位)区基因分型证实,分离株属于基因Ⅰ型,E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7.7%和97.0%,但在E蛋白的活性关键结构域有13个氨基酸存在差异。【结论】从陕西省境内首次成功分离到1株Ⅰ型乙脑病毒,初步确定了该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对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