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碳汇量是目前公认最经济有效地解决CO2浓度上升的方法之一,人工林的碳汇作用也被认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根据国内外植树减排的计算规则,结合干旱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干旱区规模化植树CO2减排效果的计算方法,对植树减排计算因子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林业碳汇的系统研究,明确和量化我国干旱区人工林造林再造林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作出的贡献。研究可为干旱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管理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工林与其周围荒漠灌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克拉玛依人工杨树林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为5.87 t·hm-2,荒漠灌木群落生物量为0.74 t·hm-2,人工林明显高于其周围荒漠;2林地土壤养分在不同土壤层次中的含量较荒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容重增加,但土壤含水率有较大提高;3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表层土壤有机质较荒漠降低8.83%,但林地10~30 cm和30~50 cm层土壤分别增加20.74%和33.13%;4林内各层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层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与生物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以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及原生荒漠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造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方设置分别于林区和荒漠灌木林区进行土壤分层取样,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碳汇林下及原生荒漠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原生荒漠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碳密度仅为0.3 ~0.6 kg/m2,而建造碳汇林后,该区域土壤平均碳密度有大幅提高,为0.47 ~1.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体深度的加深而减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在浅层土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对改善当地土壤环境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2010年250 m×250 m的EOS-MODIS卫星资料,通过预处理、几何校正,在C++环境下,进行水体判识与面积计算,对艾比湖湖区水域面积进行计算,得到逐旬的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将其与同期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温度、降水、风速、蒸发量)相结合,在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艾比湖面积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同一年内,由春到秋,艾比湖湖区水体面积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湖区水域面积年内最大值多出现在春季,年内最小值多出现在秋季,但秋末湖区水域面积相对秋初又有所增加.②从年际变化来看,2005—2010年,艾比湖湖区水域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旬平均最高峰出现在4月中旬,且5月下旬湖区面积会出现次高峰,旬平均最小值出现在10月上旬,旬平均最高峰主要是山区融雪和降水的共同作用所致,次高峰主要是由降水所致.③相关分析表明,湖泊面积变化与温度、降水相关性不显著,但与风速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蒸发量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农业面源污染对丰水期艾比湖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年5月对艾比湖流域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集,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水体中各形态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丰水期艾比湖流域水体中主要的氮素形式是NO3--N,各条河流中以博尔塔拉河NO3--N(0.433 mg/L)和TN(3.545 mg/L)含量最高,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是博尔塔拉河受污染程度高于其他河流的主要原因。奎屯河、精河中NH4+-N(0.251 mg/L,0.249 mg/L)的含量在流域内较高,反应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两条河流中起主导作用。艾比湖流域各断面上的TP,TN浓度均较高,博尔塔拉河的TN含量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整个艾比湖流域TP,TN的含量基本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1990~2005年的生态格局变化.[方法]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助现代3S技术和数理统计软件、图形处理软件,以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矢量化图为基础,利用GIS的数据输入、输出、管理和空间叠加分析等功能.[结果]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尉犁县以荒漠为基质,以农田和草地为主要嵌块体的景观分布格局基本未发生改变.[结论]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减少,景观的异质性程度下降,优势度指数增加,景观愈来愈由少数景观斑块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奎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5年来奎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以期为该区域资源管理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5年和2000年的TM 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谢高地的评价方法分析了25年来奎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结果]1975~2000年,奎屯河流域耕地、城乡建设用地、盐碱地和沙地有所增加,其他林地、草地、水域和沼泽的面积均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1975年的3 108.68×106元减少到2000年的2 953.91×106元,减少量为154.77×106元,减少率为4.98;;[结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将来区域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抑制霉菌作用机理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霉菌形态作用前后变化的观察,并辅以霉菌细胞培养液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定量测定,初步探究核桃青皮的乙醇提取液对霉菌的作用机理。发现:(1)通过显微镜观察,经过处理的霉菌细胞内含物有外渗现象且细胞结构变得模糊不清,怀疑霉菌细胞死亡;(2)加入提取液后霉菌培养液的电导率显著增长,判断霉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电解质外渗率在处理2 h时达到峰值,表明提取液对霉菌的迫害达到最大;(3)加入提取液后发现霉菌培养液的丙二醛含量出现增加趋势,在处理后2 h达到最大值,说明霉菌应激反应能力达到最大;(4)当加入提取液后霉菌培养液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迅速降低,证明其对霉菌具有显著抑制性。由此得出结论:核桃青皮乙醇提取液对霉菌的作用机理是破坏了它的细胞膜,而细胞自身的抗逆能力不足以对抗这种作用,从而导致霉菌细胞死亡。该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核桃青皮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理雅博依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研究区的生态井位观测点采集了19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检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Schoeller图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克里雅河尾闾绿洲的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Na+、Mg+离子为主,阴离子以Cl-、SO42-,为主,Mg+、Cl-、SO42-表现为强变异性,K+、Ca+、Na+、HCO-3表现为中等变异;TDS介于1000mg/L-18620mg/L范围内,平均值为4366.408mg/L,矿化度较高;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地下水样品主要分布于Gibbs图的右上部分,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岩石风化和大气降水影响较小;主要离子比表明碳酸盐、蒸发岩和硅酸盐是离子的主要来源,且处于沙漠腹地的独特地理因素,地下水中的离子交换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促进保水剂在干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本研究选取AA-AH、MP3005KCE、PAA和WT四种保水剂,分析其在不同压力下和不同溶液中的吸水特性及在空气中的保水性,对其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多重对比。结果表明:(1)四种保水剂在去离子水和0.9%Na Cl水溶液中的吸水能力均为:PAAWTAA-AHKCE,PAA保水剂的耐盐性较其他三种保水剂好(P0.05);(2)四种保水剂在去离子水和0.9%Na Cl水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均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其中抗压能力为AA-HAMP3005KCEWTPAA,且在去离子水中的下降幅度大于0.9%Na Cl水溶液中;(3)四种保水剂在空气中的保水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保水性能为:PAAAA-HAKCEWT。为保水剂在干旱地区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