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2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6篇 |
农学 | 150篇 |
基础科学 | 135篇 |
108篇 | |
综合类 | 557篇 |
农作物 | 68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449篇 |
园艺 | 141篇 |
植物保护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目的】绿茶的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其中揉捻是适当破坏鲜叶组织,使茶汁渗出,让茶叶卷曲成条塑形。现有的茶叶揉捻装置无法连续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加工效率较低,且会混入茶梗和碎叶而降低成品茶叶的品质。【方法】研究小组提出一种设有除杂功能的茶叶揉捻装置,通过设置揉捻锥、锥形锅和伸缩杆,实现连续化揉捻以提高茶叶揉捻效率。通过设置筛选箱、筛板、凸轮盘、连杆和凸轮电机,以便于将揉捻前的茶叶中的细小茶梗和碎叶剔除。【结果与结论】该装置能够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连续揉捻,提高茶叶揉捻加工的效率,且便于将揉捻前的茶叶中的细小茶梗和碎叶剔除,从而提高成品茶叶品质。但是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揉捻机智能化水平不高,尚不能根据鲜叶原料的老嫩程度智能地选择机械揉捻工艺参数;揉捻叶内部压力及其细胞破碎率尚不能实时检测,影响了揉捻工艺参数的反馈及实时调整。 相似文献
104.
105.
通过构型演变,设计一种五自由度采摘机器人承载平台机构,去掉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一条驱动支链,得到五驱动支链并联机构。机构采用SPS支链为驱动支链,驱动支链对运动平台无约束。由于仅有5条驱动支链,需增加1条约束从动支链限制运动平台1个空间自由度。为此,采用螺旋理论分析约束从动支链,得到满足不同自由度的从动支链约束螺旋和对应结构,综合出具有不同运动特征的五自由度并联机构。针对此类五自由度并联机构构型,提出了机构构型的符号表示方法,建立了机构的输入与输出关系方程,利用速度Jacobian矩阵研究机构的奇异性,选取无奇异的机构构型为承载平台,并计算了承载平台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6.
107.
蔬菜嫁接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Ⅰ):用图像形态学方法检测瓠瓜 …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设计了蔬菜嫁接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利用目标与背景颜色不同的特点实现了图像分割,并用图像形态学方法寻找到嫁接苗生长点的位置,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仰望着三线走板顺畅地向前滑动,郎福堂内心无比激动。局外人可能难以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但北京市送变电公司郎福堂创新工作室的同事们都充分理解郎总此时的心情,因为他们此时也同样在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激动。2011年9月8日,2×一牵3张力放线工程应用终于在锦—苏±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川1标段实施,这是国内外首次采用此项技术,此项开创性放线技术的研制者正是北京市送变电公司郎福堂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09.
加快种子协会的改革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形势下种子协会如何改革?作者从要不要吸纳非公有制种子企业参加、理事会怎么组成、谁来当秘书长、挂靠在哪儿、怎样搞好服务等五个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0.
张杂谷一号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2001年由榆林市种子管理站引进,同年开始种植试验,经过连续3年试验表明,该品种杂交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抗病、抗旱,杂交种米质达到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