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目的】揭示真核生物基因上游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布规律。【方法】挖掘了啤酒酵母基因组数据库(SGD)中基础域结构和β支架结构两超类(superclass)的转录因子结合在基因上游0~2 000 bp的位置;将转录因子按照结构和调节基因的不同功能进行聚类,并对其组内和组间的结合位点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集中分布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00~500 bp(61%);结构差异较大的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分布差异显著(P<0.01);大多转录因子(19/22)在不同功能基因间结合位点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布与转录因子的结构相关性较大,而与所调控基因的功能相关性较小。推测不同家族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基因上游的分布具有特异性,有助于提供新的参数用以改进现有理论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2.
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60羽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10.89 mg.kg-1)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1,高铜I组;Cu 200 mg.kg-1,高铜Ⅱ组;Cu 400 mg.kg-1,高铜Ⅲ组;Cu 600 mg.kg-1,高铜Ⅳ组;Cu 800 mg.kg-1,高铜V组)6周。试验第14、28、42天每组随机抽取5羽鸡剖杀后,测定脑组织胆碱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过氧化氢酶(CA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脑组织CHE和CAT活性随日粮铜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高铜Ⅱ、Ⅲ、Ⅳ和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脑组织MAO活性随日粮铜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高铜Ⅱ、Ⅲ、Ⅳ和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脑组织Cu-Zn-SOD和GSH-Px活性,高铜I、Ⅱ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铜Ⅲ、Ⅳ和V组极显著降低(P0.01)。日粮铜水平在400~800 mg.kg-1时,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脑组织的抗氧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对黑龙江省有机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9)的要求和我们所掌握土壤的调查资料,将黑龙江省有机土划分为2个亚纲, 4个土类, 6个亚类及弱酸性粘质矿底纤维永冻有机土土族、冷性弱酸普通纤维正常有机土土族、冷性弱酸埋藏半腐正常有机土土族、冷性弱酸普通半腐正常有机土土族、冷性弱酸埋藏高腐正常有机土土族、冷性粘质弱酸矿底半腐正常有机土土族6个土族,古莲系、七虎林系、雁窝岛系、蒙古桥系、孟家岗系、申家店系6个土系.  相似文献   
144.
<正>中麦89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小麦品质课题组合作,经系谱法连续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大粒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黄淮南片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在河南省商丘市推广应用,表现矮秆、抗倒、粒大、饱满、耐高温、适应性广的特点,实现了高产潜力和抗病抗逆性的良好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有望成为商丘地区的主栽品种。1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1.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  相似文献   
145.
7种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种豆科绿肥作物(绿豆、小豆、乌豇豆、大猪屎豆、合萌、望江南、决明)为材料,采用大田种植和盆栽种植法,记载7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征,测定其根瘤量、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测定各作物在盛花期的光合特征参数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筛选适宜安徽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良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属半灌木状草本,茎秆直立,呈圆形、多棱角或纵向小沟纹;根属直根系,主根不发达;合萌为偶数羽状复叶,望江南为偶数长椭圆形叶,大猪屎豆和决明为倒披针状叶,其他为披针状叶;大猪屎豆叶互生,其他叶对生;总状花序,浅黄色蝶形花;除大猪屎豆小花有20~30朵,无限结荚,其他供试作物的小花数有10~15朵,有限结荚;各种豆科作物的根瘤量占地下部总质量的17.5%~32.5%;乌豇豆叶片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最高,分别为23.1μmol/(m~2·s)和57.0 kg/(hm~2·d);望江南鲜草、干草和种子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2 248、5 028、2 366 kg/hm~2;固氮和富集磷、铁能力最强的是望江南,而富集钾能力最强的是大猪屎豆,富集锌能力最强的是合萌。从光合效率、产量、养分富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乌豇豆、望江南、大猪屎豆和合萌4种豆科作物适宜在安徽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46.
为探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生态增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梅梁湾生态增殖网围区内及自然湖区(网围外)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 网围内外部分底层鱼类及底栖动物的 δ13C 值差异显著(P<0.05), 且均表现为网围内高于网围外; 营养级分析结果显示网围内食物链长度(4.45)和平均营养级(3.59)均高于自然湖区(4.10 和 3.38), 网围内几种肉食性鱼类[黏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和刀鲚(Coilia nasus)]的营养级明显高于网围外; 网围内各类营养生态位指标均低于网围外; 环形统计方法的矢量图结果显示, 网围内食物网的 δ13C 值整体较网围外更低。结果表明, 从群落食物来源角度来看, 群落整体的 δ13C 值偏低可能意味着对 δ13C 值偏低的浮游生物食物源的利用增加。根据稳定同位素结果推测网围区的沉积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会随食物网传递到群落其他组分。生态增殖网围内的平均营养级、食物链长度和营养冗余程度均高于网围外开阔水域, 说明网围内群落可能较网围外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