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5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最近,由于干细胞研究普遍取得的令人鼓舞的进展以及干细胞分离、培养、移植等新技术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出生后雄性个体的生殖系干细胞———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C)已成为一个愈加引人瞩目的课题。SSC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上,既具有自增殖(self-renewal)潜能和定向分化潜能,又是自然状态下出生后个体内在整个生命期间能够进行自增殖并能将基因传递至子代的惟一成体干细胞。了解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节机制,获得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一直是所有干细胞研究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近年来,借助于SSCs移植技术这一功能性检测方法,国内外学者就SSCs体外培养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进展。结合自己的前期工作,参考相关最新进展,就影响哺乳类SSCs体外存活、增殖、分化的因素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2.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荆豆凝集素-1(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1,UEA-1)受体在兔发情周期及早期妊娠子宫内的分布以及激素调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UEA-1受体主要存在于兔子宫内膜腔上皮,其表达量随妊娠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动态性变化.UEA-1受体在休情期兔子宫内未见表达,而在发情期兔子宫内的表达量较高.在早期妊娠兔子宫内,在妊娠第1天子宫内膜腔上皮表面UEA-1受体的表达量较高,妊娠第2天和第3天时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表面仅见有少量UEA-1受体的表达,妊娠第4天时,子宫内膜腔上皮表面UEA-1受体的表达量很高,此后其表达量又迅速下降,在妊娠第5至第7天时未见表达.在假孕兔子宫内UEA-1受体的表达方式与正常妊娠时相似.注射雌激素可明显促进卵巢切除后兔子宫内膜UEA-1受体的表达,而注射孕酮对其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兔子宫内UEA-1受体的分布与着床前胚胎与子宫内膜之间的黏附和植入有关,UEA-1受体在兔子宫内的表达受母体分泌的激素所调控.  相似文献   
83.
【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90d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将传代培养第2代、5代、8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 nM)作用,培养24 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结果】不同浓度IGF1处理组的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32146和35973 DPM/mg);培养5代的细胞(分别为2781和3206 DPM/mg)已明显下降;第8代时(分别为489和736 DPM/mg)又进一步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无显著的差异。【结论】不同培养时期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取材于生长90天鹿茸的间充质层细胞在离体培养8代后已失去了对IGF1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4.
85.
通过对二只休情期成年雌性黑熊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基本上对熊的雌性生殖器官有了一定认识,对熊的人工繁殖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现将对其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取材 试验材料均系自然死亡成年雌性黑熊。按系统解剖方法进行解剖,并对生殖系统各个部位取样,放入10%福尔马林内固定。1.2 光镜样品的制作及观察 将固定好的标本用各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按常规方法切片(切片厚度为5μm)H.E染色,  相似文献   
86.
奶牛硒维生素E缺乏症的诊治张空刘迎碰秦效苏(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1981年2月至1985年6月,山西雁北地区某县奶牛,连续5年在春季发生奶牛不明原因的死亡。患牛多以犊牛和分娩前后的母牛为主,以渗出性素质和消化、运动、繁殖机能障碍为特征,...  相似文献   
87.
8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5只黑熊血液有形成分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为圆饼状,直径为7.4μm,胞质均质,电子密度中等,未见有任何细胞器,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体积较小、形态多样、电子密度不同的中性颗粒,嗜酸粒细胞胞质内的嗜酸性颗粒含有纵向排列、电子密度高的长方形晶体;嗜碱粒细胞除含有体积较大、内含小粒的嗜碱性颗粒外,还含有数量较多体积较小的颗粒;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与其他种哺乳动物相应细胞形态结构类似;血小板体积较小,直径为3μm,无核,基质内含有两种颗粒,即一种是体积较大,且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颗粒,另一种为体积较小,内有芯样结构的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89.
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月经周期猕猴输卵管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gp130在月经周期猕猴输卵管内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F、LIFR和gp130主要在输卵管上皮细胞内表达,而在固有层、肌层及泉膜内的表达量较少。LIF、LIFR和gp130在猕猴输卵管内的表达量随月经周期的不同而变化,在增殖中期到分泌中期的输卵管内表达量较高,而在增殖早期及分泌晚期输卵管内表达量较低。LIF及其受体在猕猴输卵管内的表达可能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所调控,LIF可能在猕猴排卵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0.
【研究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60d的梅花鹿鹿茸体外培养不同代数鹿茸生长中心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60d的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将培养第2代、5代、8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nM)作用,在培养24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每分钟衰变数(DPM)值。【结果】全部IGF1处理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IGFⅠ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的DPM最高(分别为31918和39818DPM/mg蛋白),培养5代的细胞(分别为5455和6815DPM/mg蛋白)已大大地下降;到了第8代的(分别为4030和4838DPM/mg蛋白)又有进一步的下降。【结论】IGF1能够促进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分裂增殖,生长60d鹿茸的生长中心细胞在离体培养,不同培养时期的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对IGFⅠ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