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讨环青海湖区域轻度退化高寒草原适宜的氮(N)、磷(P)添加量,筛选区域N,P合施的优化方案,本试验选用尿素与磷酸二铵,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氮元素水平(35,70,140 kg·hm-2)和3个磷元素水平(26,52,65 kg·hm-2),氮元素和磷元素水平组合为:N1P1(35,26 kg·hm-2),N1P2(35,52 kg·hm-2),N1P3(35,65 kg·hm-2),N2P1(70,26 kg·hm-2),N2P2(70,52 kg·hm-2),N2P3(70,65 kg·hm-2),N3P1(140,26 kg·hm-2),N3P2(140,52 kg·hm-2),N3P3(140,65 kg·hm-2)9个施肥梯度,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N、P合施当年和次年对该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P合施显著(P<0.05)增加禾本科、豆科植物的盖度、高度和重要值。施肥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施肥当年与次年地上生物量分别增产59.22%~205.57%,73.41%~180.10%,次年比当年增产2.72%~17.34%。该区域最适宜植物生长的N、P添加量分别为70~140 kg·hm-2,26~52 kg·hm-2。综上所述,人工施肥是天然高寒草原轻度退化草地改良一种快速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草地生物量,同时也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2.
铝和酸胁迫对苜蓿根瘤菌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铝和酸胁迫下,比较分析了天蓝苜蓿和紫花苜蓿根瘤菌的生长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及GR(谷胱甘肽还原酶) 等抗氧化酶系响应特点。铝胁迫设5个梯度,即0,25,50,75,100 μmol/L;酸胁迫设4个pH水平,即4,5,6,7。结果表明,铝和酸胁迫下,2种苜蓿根瘤菌的ODA600均显著降低,生长受到抑制,且天蓝苜蓿根瘤菌的ODA600显著高于紫花苜蓿根瘤菌。在pH水平为4和5时,紫花苜蓿根瘤菌没有生长。在铝毒胁迫下,天蓝苜蓿根瘤菌的SOD酶活性一定程度减小后缓慢上升,而CAT、POD和GR酶活性随铝浓度增大显著下降;紫花苜蓿根瘤菌的SOD,CAT及GR酶活在低Al胁迫下无显著变化,在高铝胁迫下显著下降。随着pH水平的下降,天蓝苜蓿和紫花苜蓿根瘤菌均表现为SOD、CAT、POD、GR酶活性的显著下降。在不同铝及酸胁迫下,天蓝苜蓿根瘤菌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紫花苜蓿根瘤菌。综合分析认为天蓝苜蓿根瘤菌较之紫花苜蓿根瘤菌有较强的耐酸、耐铝性。  相似文献   
33.
沙打旺根部入侵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环县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区种植的不同年限的沙打旺植株为研究材料,在2003年整个生长季内,于返青期、分枝期、盛花期和枯黄期分别对1龄,3龄和5龄沙打旺植株进行4次取样,并对样本根部入侵真菌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年龄沙打旺植株在分枝期和盛花期的根部带菌率均显著高于返青期,且随着沙打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根部带菌率也不断增加;试验自沙打旺根部共分离到31种真菌,1龄23种,3龄23种,5龄22种;燕麦镰孢,腐皮镰孢和青霉3种真菌在3个年龄沙打旺各生育期植株根部均有分离。  相似文献   
34.
施肥是退化草地恢复常用的管理措施。以狼毒型退化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了禁牧和刈割两种措施下不同施氮量10(N1)、20(N2)、30(N3)、40(N4) kg·hm-2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功能及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措施下狼毒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且禁牧+施肥处理下狼毒种群下降最明显。在禁牧区,N4处理的丰富度指数具有最高值,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N1的Alatalo指数最高;而在刈割区,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的为N4,刈割后不施肥的Alatalo指数显著高于N4(P<0.05),且其物种数最多。不同施氮水平的草地群落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莎草科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禾本科,不同施肥水平间的总地上生物量和各个功能群的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禁牧+N3的总生物量和莎草科的增产比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7.21%和48.24%,禁牧+N4的禾本科的增产比率最高,为119.35%。不同施肥水平牧草营养物质含量除粗蛋白含量禁牧显著高于禁牧+N1(P<0.05)、粗灰分含量刈割+N2显著高于CK(P<0.05)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刈割显著高于刈割+N2(P<0.05)外差异均不显著(P>0.05)。通过分析单位面积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得到粗蛋白含量在各施肥样区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K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为禁牧+N4显著高于禁牧和CK(P<0.05),刈割+N1显著高于刈割和CK(P<0.05)。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不同恢复方式对退化草地土壤磷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黑河源区的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退化草地和极重度退化草地为对照,对草地植被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磷养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草地的建植显著提高了极重度退化草地植被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且混播草地的植被多样性优于单播草地;而单播草地的土壤磷养分(全磷、有机磷、速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均优于混播草地。约束排序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磷养分含量的主要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黏粒、土壤毛管孔隙度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相关。采用单播恢复的栽培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黏粒、土壤毛管孔隙度均优于混播草地。综上,人工恢复是快速治理极重度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且采用单播恢复的栽培草地在土壤磷养分恢复方面相对稳定,但尚未恢复到未退化草地的状态,后期应持续加强对栽培草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36.
防除狼毒是青藏高原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刈割作为放牧的一种人为模拟,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有重要影响.以狼毒型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防除狼毒后进行为期5年的模拟秋季放牧(留茬10 cm)野外控制试验,研究模拟秋季放牧对狼毒密度、草地群落多样性以及地上生物量等的影响,探讨防除狼毒后模拟放牧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FE)、刈割(C)和刈割+防除(C+SC)处理的狼毒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放牧(CK)(P<0.05),且随着年份的延长,狼毒密度下降明显;各处理下总物种数都随年份增加而相应减少,C和C+SC的物种数下降幅度较小;FE、C和C+SC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与CK相比均有所下降,FE、C和C+SC处理的均匀度指数在年份间均呈降低趋势;FE、C和C+SC的地上生物量在处理后第2年均比CK有增加趋势,其中总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的地上生物量在第2年后就显著高于CK(P<0.05),豆科在第3年后显著高于CK(P<0.05),同时,C和C+SC处理的总地上生物量、禾本科以及豆科地上生物量随着年份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各处理的莎草科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在年份间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