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研究东北三省樟子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遗传多样性为目的,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不同地区收集、分离获得樟子松球壳孢菌45个菌株,寄主均为樟子松;收集美国菌株2个,分别分离自脂松、班克松.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比较47个菌株的形态学及18S rDNAITS序列.结果表明:(1)所有47个菌株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别;(2)除美国菌株STBl外,其他46个菌株在培养特性上没有明显差别;(3)东北三省的45个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09,与寄主为脂松的A型菌株(STAl)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高于98%,与寄主为班克松的B型菌株(STBl)遗传距离为0.13,亲缘关系较远.(4)同一地域、不同地域来源的菌株其ITs序列相同,而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其ITs序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相同寄主上的菌株其ITs序列存在差异,而不同寄主上的菌株其ITS序列相同.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北三省不同地区樟子松上的45个松球壳孢菌菌株为A型.球壳孢菌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及地域性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苗木耐盐性的影响,采用打孔灌根的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0.1g·kg-1和0.2g·kg-1NaCl)胁迫10d后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的菌根侵染情况以及樟子松苗木针叶电导率、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相同浓度盐胁迫下不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樟子松苗木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不同浓度NaCl胁迫,并未影响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合成。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不同盐浓度处理间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差异不显著,与不接种樟子松苗木盐胁迫的苗高、鲜重、干重差异显著,地径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针叶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接种苗木,盐胁迫下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处理间差异显著;盐胁迫下不接种苗木丙二醛含量高于接种苗木92%以上;盐处理中,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增幅分别为10.70%~407.69%,84.45%~158%,4.79%~8.57%;盐胁迫增加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增加13.20%~29.53%,可溶性蛋白增加9.64%~13.43%;接种处理降低了苗木脯氨酸含量,降低幅度为18.24%~25.30%。可见,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后提高了樟子松苗木对NaCl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导致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及呼吸强度最终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反映出3种酶、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在提取物处理下变化的一致性.提取物打破了保护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MDA含量增加,严重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使叶枯病菌菌体受到损伤和破坏,这可能是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4.
通过采自不同生态区域的8株Erwiniaherbicola菌株对寄主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获得两株强毒菌株。实验结果表明,用6号、8号菌株接种的杨苗,14d后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了71.5%和76.3%。同时也证明了接种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可作为测定菌株毒力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5.
乌伊岭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淡水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定点连续采样的方法对乌伊岭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中的淡水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获得淡水真菌16属,36种,优势属为木霉(Trichoderma)和青霉(Penicillium);常见属为曲霉(Aspergillus)、生赤壳属(Bionectria)、附球菌(Epicoccum)、镰刀菌(Fusarium)、赤霉属(Gibberella)、卷枝霉(Helicostylum)、肉座菌(Hypocrea)、白壳菌属(Leucostom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毛霉(Mucor);稀有属为枝孢菌(Cladosporium)、丛赤壳菌(Nectria)、酵母(Pichia)、根霉(Rhizopus).而绿色木霉(T.viride)、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黑绿木霉(T.atroviride)、棘孢青霉(P.aculeatum)、H.lixii为全年的优势种.淡水真菌种类、优势属及优势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1949)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56.
对光帽鳞伞(Pholiota nameko)子实体发育观察发现,原基菌幕在球状原基时(原基直径750μm左右)已经存在,原基顶端菌幕(菌盖菌幕)厚,明显;底部菌幕(菌柄菌幕)较薄。菌盖、子实层、菌褶和菌柄上部均由原基中间的组织分化形成。原基上部有2个菌丝发育速率不同的区域生成菌褶腔,菌褶腔上缘菌丝致密、规则排列形成子实层。下缘菌丝稀疏,逐渐发育成菌柄的外围菌丝。菌褶的形成是由子实层内的菌丝生长不均匀而引起的。子实层发生较早,在菌盖与菌柄还没有形成雏形时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分化。菌盖表面由菌盖菌幕的一层胶质化的菌丝组织形成。成熟子实体中,菌盖菌幕完全胶质化,成为光滑的菌盖,菌柄菌幕强烈胶质化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57.
木霉菌株对金黄壳囊孢菌的抑菌效应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从29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3株对金黄壳囊孢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T-33,T-14,T-09,并对3个菌株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复筛确定T-33菌株培养液的正丁醇浸提物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94%,并能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该抑菌活性成分可显著提高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病原菌蛋白质含量和SDH,PK,HK,LDH,MDH与辅酶Ⅰ的活力,同时导致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急剧下降。结果表明: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严重,糖酵解途径、TCA循环、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等代谢途径均不能正常进行,产能下降。抑菌活性成分通过破坏病原菌的防护系统和代谢途径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58.
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哈茨木霉菌株T2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进行抑菌试验以及对其体内几种生理代谢酶活性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稀释浓度为10倍和100倍时抑制效果较好,均与浓缩液无显著性差异.经提取物处理后致病疫霉菌体48 h,与对照相比其保护酶(SOD、CAT、POD、GSH-Px)活性分别下降89.06%,86.96%,97.47%和97.63%,糖代谢酶(HK、PK、LDH)和TCA有氧分解代谢酶(SDH、MDH)分别下降93%,89.56%,88.5%,97.66%和97.43%,能量代谢酶(ATP)活性下降了98.5%和98.67%,MDA含量上升60.98%.研究表明哈茨木霉菌株T2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致病疫霉菌体的代谢酶活性,提高菌体MDA含量.提取物处理后致病疫霉菌体遭受损坏,其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这可能是哈茨木霉菌株T2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致病疫霉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方法J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瓦尼木层孔菌WN-3菌株进行分类地位验证,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该菌株的生理学特性。[结果]菌株WN-3的ITS序列长度为756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瓦尼木层孔菌的相似率为98%,确定菌株WN-3为瓦尼木层孔菌,GenBank登陆号为HQ845057。瓦尼木层孔菌WN-3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最佳氮源为麦麸和玉米;菌株在pH6.5条件下生长最好,适宜生长温度为28℃。[结论]该方法研究了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为优化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菌株PC7的液态发酵条件,研究不同发酵条件下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7的产孢量与菌丝生物量,分析培养温度、初始pH、供氧量、接菌量对于PC7菌株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PC7菌株培养液在培养温度为26℃、初始pH值为8、500 mL三角瓶装瓶量200 mL时,以0.5 mL为初始接菌量,产孢量在培养5~7 d时达到最大,是最适产孢条件。以菌丝生产为目标,进行液体发酵生产时,温度24℃、初始pH值为8、500 mL三角瓶装瓶量150 mL时,以1.0 mL为初始接菌量,菌丝干质量在培养5 d时达到最大,有利于提高菌丝产量,是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