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莴苣为受体材料,研究了番茄不同品种间化感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番茄不同品种间化感作用的差异较为明显,并通过综合隶属函数值评价了品种间的化感作用大小,得出00-10-1B品种的化感作用最大,98-3C-32品种的化感作用最小,最后对不同番茄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其分析的结果与综合隶属函数值得出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索中国大蒜种质个体的SSR位点的分布情况,为品种鉴定、保存及遗传改良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利用6对SSR引物对40个大蒜(Allium sativumL.)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遗传多样性评价。共检测到21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约3.5条多态性片段,多态性百分率为56.76%;SSR引物组合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i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5551、0.3414和0.5188。聚类分析显示,6对SSR引物可把40份大蒜种质资源从0.59相似系数水平上3个类群。第一类群包含28份种质,在相似系数为0.73的水平上进一步又被分成了3个亚类;第二亚类仅包含2份种质;第三亚类包含10份种质,在0.68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分成了2个亚类。主成分分析和UPGMA的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地理来源的大蒜种质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0.0576~0.4179,说明大蒜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较准确地解析大蒜不同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中国大蒜SSR分子标记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3.
复合基质在大棚番茄无土栽培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发酵后的部分农业有机废弃物替代草炭在大棚番茄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番茄品种"金棚朝冠"为试材,采用金宝贝基质营养土发酵助剂发酵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与自然腐熟的牛粪和河沙按体积比组配成4种复合基质(基质A:60%玉米秸秆+20%河沙+20%牛粪;基质B:50%玉米秸秆+10%玉米芯+20%河沙+20%牛粪;基质C:50%玉米秸秆+10%稻壳+20%河沙+20%牛粪;基质D:40%玉米秸秆+10%玉米芯+10%稻壳+20%河沙+20%牛粪,以上均为体积分数),并配施烘干鸡粪和三元复合肥,以50%草炭+25%珍珠岩+25%蛭石(CK1)、常规土壤栽培(CK2)为对照,研究不同基质对春夏季大棚番茄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栽培前,已添加等量基肥的4种复合基质,其容重、总孔隙度、pH值和EC值都在番茄无土栽培适宜的理想基质范围之内;在番茄定植后的整个生育期内,4种复合基质中只有基质B番茄的株高和茎粗接近于CK1和CK2;拉秧时基质B中番茄的根冠比最大;基质B的栽培效果在4种复合基质中最优,番茄产量仅比CK1和CK2分别减少1.1%和1.9%,番茄果实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与CK2相比分别提高72.3%和13.0%,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与CK2相比极显著降低26.1%。【结论】复合基质B可以代替草炭用于大棚番茄的无土栽培,从而达到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解决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土壤盐渍化和连作障碍问题及提高果实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以‘改良蒜’品种带蒜瓣基部的茎盘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浓度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的MS培养基上采取分步筛选法筛选大蒜抗病变异系,并诱导形成小鳞茎;对小鳞茎繁殖的幼苗叶面喷施病菌粗毒素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大蒜紫斑病菌粗毒素对‘改良蒜’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抑制作用,粗毒素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抗病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病菌粗毒素浓度为30%;在粗毒素浓度10%、20%和30%的培养基上依次分步培养筛选获得了抗紫斑病变异系。粗毒素接种抗性鉴定表明,抗性系幼苗的抗病性比对照增强。  相似文献   
45.
黄瓜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建立黄瓜适宜的SRAP(相关序列多态性)反应体系,以长形白皮少刺黄瓜B-2-2和圆形白皮黄瓜Y-3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来源的Taq酶及其浓度、Mg2 浓度、dNTP浓度、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比较了琼脂糖凝胶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多态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12.5μL反应体系中,Taq酶适用Takara酶,其最适用量为0.5U;DNA模板最适浓度为30 ng,Mg2 最适浓度为2.0 mmol/L,引物最适浓度为0.96μmol/L,dNTP最适浓度为200μmol/L。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扩增产物效果比琼脂糖检测效果好。用不同黄瓜材料的基因组DNA两次SRAP-PCR扩增,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且重复性好的谱带。因而建立的黄瓜SRAP反应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6.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黄瓜的SSR-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皮黄瓜B-2-2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L16(45)在4个水平上对影响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Taq酶浓度、Mg2 含量、模板DNA用量、dNTP浓度及引物用量等5个因素进行了试验优化,并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筛选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了黄瓜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Taq酶最适浓度为0.5U,Mg2 最适浓度为2.0 mmol/L,模板DNA最适用量为5 ng/μL,dNTP最适用量为0.2 mmol/L,引物最适浓度为0.6μmol/L;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为50.0℃。利用20个黄瓜材料验证此反应体系,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100~300 bp之间多态性高,且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7.
BTH对黄瓜叶片H2O2生成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春密刺’黄瓜幼苗为材料,对苯并噻二唑(BTH)处理或霜霉菌接种后黄瓜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H2O2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TH处理或霜霉菌接种均可诱导叶片H2O2含量显著增加,BTH预处理后接种的叶片比接种叶片能更快地积累H2O2,H2O2参与了幼苗对霜霉病的抗性诱导;BTH处理后叶片SOD和POD活性升高,CAT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研究发现,H2O2含量的增加与SOD、POD活性升高、CAT活性下降有关;BTH通过调节H2O2的含量诱导黄瓜霜霉病抗性有关的防御基因表达是诱导抗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揭示黄瓜商品果采后品质与果皮色素变化及其相关性,为根据皮色变化来判断黄瓜品质提供依据。【方法】以果皮绿色和褪绿进程有差异的华北型黄瓜品种"39-1"(果皮绿色较浅,褪绿进程较快)和"39-2"为试材,采集其商品果,置于20℃、空气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保存,分别于采后0,3,6,9,12 d取样测定商品果硬度、失重率、瓜头直径、瓜尾直径及可溶性固形物、V_C、亚硝酸盐含量和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采后0~12 d黄瓜各品质指标与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随着采后时间的延长,"39-1"果实外观的失水萎蔫、瓜头膨大、瓜尾皱缩现象较"39-2"严重。采后0~12 d,"39-1"和"39-2" 2个品种果实硬度分别降低16.6%和13.6%;失重率分别达4.9%和3.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降低率分别为17.4%和1.9%;果实V_C含量分别降低29.8%和24.6%;亚硝酸盐含量稍有上升。综合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39-2"比"39-1"外观变化小,营养损失少。两品种果皮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升高;"39-2"的总叶绿素含量高于"39-1","39-1"的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含量比值高于"39-2"。总叶绿素含量与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含量的比值与失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_C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12 d内,黄瓜商品果品质呈下降趋势,其品质变化与果皮色素含量变化有一定关系,果实皮色可作为判断果实品质的参考。  相似文献   
49.
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于2016年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锡林郭勒盟多伦县3个试验田对16个马铃薯品种抗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室内与田间鉴定相结合,通过调查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块茎的发病程度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室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16个马铃薯品种中,抗病品种有3个(10≤病情指数20),占总品种的18.75%;中抗品种有8个(20≤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50.00%;感病品种有5个(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31.25%,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田间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不稳定,其中合作88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较强,适合在黄萎病流行地区种植,从而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
不同光质果袋春夏季节套袋对番茄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分析透过5种不同果袋的光质组成,并以"东圣一号"番茄品种为试材,研究5种果袋果穗套袋处理对果实发育的微环境、鲜重增长率、产量、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理病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套袋后,袋内光照强度极显著降低,光质组成中400 nm以下的短波紫外光减少,红膜袋内400~600 nm的光锐减;相对湿度普遍提高;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套袋后,番茄果实鲜重增长率、硬度、果形指数、单果重和穗果重均无显著变化;果实着色提早,成熟整齐度高;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增加,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鲜膜袋处理的果实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红膜袋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降低,白膜袋处理的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套袋后,番茄果实畸形果、穿孔果、脐部黑疤发生率降低,但裂果率提高,果梗容易增粗。春夏季节套袋有利于番茄果实发育和着色,袋材首选紫膜袋,次选白膜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