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21.
探讨新兽药板芪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小鼠灌服板芪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预试验,未获得动物的半数致死量,遂以最大给药剂量(270 g生药·kg~(-1)体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板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分别以1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20倍)、2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40倍)、4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80倍)给大鼠灌服,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给药容积为1 m L·100 g~(-1)体重,每天1次,连续给药30 d,期间观察大鼠外观体征及行为活动。停止给药24 h和15 d后进行剖检、血液生化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板芪口服液急性毒性试验评价为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组大鼠的观察指标和测定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板芪口服液安全无毒,可用于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2.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主要是难溶性药物、易挥发药物或稳定性差的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高度均匀分散在水溶性、难溶性或肠溶性固态载体物质中形成药物一载体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D)的制剂技术,目前主要用于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载体,所用载体应价廉、易得,具有物理、化学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
为了优化藿乌粉的提取工艺,研究以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以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含量以及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IC)、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出的权重系数更为科学、合理,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3次验证试验综合评分均值为89.69,RSD值为0.63%。优选出的藿乌粉提取工艺经验证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藿乌粉的制备。  相似文献   
24.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n,APS)对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lymphocyte,PLC)与颈静脉内皮细胞(jugular vein endothelial cells,JVEC)间黏附的影响。以4种剂量的APS (0、200、600和1000 μg/mL)分别处理肉鸡JVEC和PLC,观察二者间黏附量的变化;以白介素-1(IL-1,1000 U/m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0 U/mL)分别与4种剂量的APS(0、200、600和1000 μg/mL)共同处理JVEC和PLC,观察不同剂量APS对PLC与JVEC间黏附的影响,及对JVE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LC表面CD4+变化的调节。结果表明,600 μg/mL APS处理JVEC,可显著增加PLC与JVEC间的黏附(P<0.05);IL-1与高剂量的APS(1000 μg/mL)共同处理JVEC或IL-1与3种剂量的APS(200、600和1000 μg/mL)共同处理PLC,均能显著增加PLC与JVEC间的黏附(P<0.05);与对照组相比,TNF-α单独处理JVEC后可显著增加PLC与JVEC间的黏附(P<0.05);与对照组相比,IL-1与高剂量APS (1000 μg/mL)共同处理JVEC后可显著增加JVEC表面ICAM-1值(P<0.05),IL-1与高剂量APS (1000 μg/mL)共同处理PLC后可显著增加PLC表面CD4+阳性细胞百分率(P<0.05)。综上所述,APS调控PLC与JVEC间黏附受其剂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中、高剂量APS(600和1000 μg/mL)单独或与IL-1、TNF-α协同作用可增加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颈静脉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同时高剂量APS(1000 μg/mL)可通过改变血管ICAM-1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的分泌(表达)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5.
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melitensis)、流产布鲁氏菌(Brabortus)、猪布鲁氏菌(Brsuis)、林鼠布鲁氏菌(Brneotmae)、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讨柴术抗激颗粒(CZKJCL)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选用28日龄±2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分别饲喂添加0、1 500、3 000、6 000mg/kg柴术抗激颗粒的日粮。试验期14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 000mg/kg的柴术抗激颗粒能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ADFI和ADG(P<0.05),极显著降低F/G和腹泻率(P<0.01);极显著降低血清COR(P<0.01),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血清GH、IGF-1、T3、T4、GAS(P<0.05或P<0.01)。添加6 000mg/kg的柴术抗激颗粒对上述指标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效果不及3 000mg/kg剂量组。由此可见,柴术抗激颗粒可有效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造成的伤害。在生产实践中,以3 000mg/kg的水平在饲料中添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7.
卵巢颗粒细胞通过与卵母细胞相互作用及其自身分泌作用为卵泡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提供特殊的微环境。多种有害刺激可引起颗粒细胞凋亡和代谢失调从而降低卵母细胞质量,对胚胎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畜禽养殖业中常见的造成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霉菌毒素,且缺少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本试验用ZEA造成小鼠卵巢颗粒细胞损伤,探究咖啡酸对ZEA诱导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通过机械法分离小鼠卵巢颗粒细胞;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分离出的细胞进行鉴定;使用MTT法测定咖啡酸对正常小鼠卵巢颗粒细胞活性的影响;选取200、100和50 μg·mL-1咖啡酸分别与ZEA共处理颗粒细胞,同时设置细胞对照组和ZEA模型组,24 h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MTT法检测细胞活力;q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水平。结果发现,FSHR阳性染色大量出现在试验组细胞胞浆中,提示分离到的细胞是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咖啡酸对卵巢颗粒细胞没有毒性作用且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ZEA组细胞体积较小,贴壁较差,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01),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给予咖啡酸处理后细胞间隙减小,贴壁紧密,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01),显著降低ZEA诱导的caspase-3 mRNA含量增加(P<0.001),显著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P<0.001)。本研究发现,咖啡酸可通过抑制ZEA诱导的细胞凋亡,恢复颗粒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28.
以茶皂素(Teasaponin,TS)作为候选药物,研究茶皂素对Marc-145细胞受体CD163和波形蛋白(Vimentin)基因合成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茶皂素是否能通过细胞凋亡内源性通路影响PRRSV感染细胞,探究茶皂素抗PRRSV的作用机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S对细胞受体CD163和Vimentin的基因合成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S对细胞内源性凋亡通路启动子caspase-9活化的影响,初探TS的抗PRRSV机制。qRT-PCR结果表明TS能显著抑制感染PRRSV的Marc-145细胞受体CD163和Vimentin基因的合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S能显著抑制细胞受体CD163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TS能够引起细胞内源性凋亡通路启动子caspase-9的活化。研究表明,TS能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上的穿入过程,从而达到抗PRRSV的作用;亦可通过激活细胞凋亡内源性通路以早期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产生抗PRR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旨在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抗炎角度探讨苦参碱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机制。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和Genecards疾病数据库获得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择最佳的结合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碱抗炎的潜在靶点有23个;蛋白互作网络提示,IGFⅠ、MAPK8、CASP3、NR3C1可能是苦参碱抗炎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16个细胞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47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APK8与苦参碱有较好亲和力,可能是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苦参碱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8这一关键蛋白发挥抗炎作用,进而达到抗PRR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随着我国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疫病已成为养禽业的严重威胁。虽然通过使用疫苗接种及药物控制等手段,使禽类主要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生产实践中免疫接种过的鸡群仍会不断发生各种疾病,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就是禽类病毒性免疫抑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