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根据草牧场生产和肉牛繁殖规律,按照两者同步化原则,设计了草原牧区肉牛繁殖管理模式,对该繁育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行效果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实施措施和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由此,本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63.
驼绒藜属植物为旱生、超旱生优良饲草,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高,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防风固沙作用强,在改良草地、防止草原“三化”及荒漠草原区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驼绒藜属植物解剖学与细胞学、种子生理、抗性生理、生物学、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生态学研究等6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4.
肋脉野豌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肋脉野豌豆是野豌豆属分布于茺漠草原的唯一种,是非常珍贵的旱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在对其种质发掘利用中,栽培驯化培育出营养价值高、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乌拉特肋脉野豌豆。但由于其种子成熟不一致、落粒性强、硬实率高等突出野生种性的存在,导致种子产量低,影响了种源的开发和对其推广利用,为此提出了一些拟改良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5.
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种子对温度(15℃,20℃,25℃和30℃)和干旱胁迫(PEG-6000,0%,5%,10%,15%和20%)的响应,以探索其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温度、干旱胁迫及其互作对肋脉野豌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极显著影响;肋脉野豌豆种子在4个温度下的发芽率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但发芽率在25℃时达到最高,30℃下最低,表明高温条件不利于肋脉野豌豆种子的萌发;各个温度下,随着PEG处理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各项指标均呈递减趋势,且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强萌发进程减慢,但在0%~15%的胁迫处理下,15℃~25℃下种子的发芽率基本无显著差异,而当温度到达30℃,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表明在较高的温度下,PEG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加强,且其抑制作用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5℃下,5%PEG胁迫处理对肋脉野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明显,表明低温处理下肋脉野豌豆幼苗对水分胁迫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6.
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地区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是提高建植成活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生根粉、保水剂及清水浸泡及剪根等处理,对不同株龄和移栽的不同时期的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移栽成活率为72.6%,秋季为90.3%,药剂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67.
肋脉野豌豆是野豌豆属分布于荒漠草原的惟一种,是非常珍贵的旱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在对其种质发掘利用中,栽培驯化培育出营养价值高、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乌拉特肋脉野豌豆.但由于其种子成熟不一致、落粒性强、硬实率高等突出野生种性的存在,导致种子产量低,影响了种源的开发和对其推广利用,为此提出一些拟改良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8.
为探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内蒙古达茂旗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度的计量,采用模型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功能的方法,分析2000—2015年该旗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6年间,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从耕地向草地、从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000—2015年,全旗碳固定量从183.25万t减少到181.65万t,土壤保持量从170.58万t减少到107.32万t,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研究区草地质量的降低使得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表现为草地 > 耕地 > 未利用地 > 建设用地 > 灌木林 > 林地 > 盐碱地 > 水域 > 沙漠。综上,在今后的生态治理中,应考虑在扩大草地面积、保护农田的基础上,适度利用草地、农田等生产生活用地,提高草地质量,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生态系统良性演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9.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不同模拟降水处理(分别为P1减少降水量的50%、P2自然降水、P3增加降水量的50%和P4增加降水量的100%),探讨降水对荒漠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都出现了显著差异,P4处理下铵态氮含量最大,硝态氮含量整体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增加使铵化速率显著降低,而硝化速率则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P3与P4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净矿化速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降水量增加到P3时土壤净矿化速率不再发生改变,减少降水没有使土壤净矿化速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0.
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常被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研究不同耐旱性紫花苜蓿应对干旱胁迫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中科1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Zhongke1’)为试验材料,以三得利紫花苜蓿(M.sativa‘Sanditi’)为对照,采用自然干旱法进行处理,比较干旱胁迫对其生长性状、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使用转录组测序分析2个品种响应干旱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与三得利相比,干旱胁迫下中科1号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更低,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中科1号和三得利分别有5308个和8053个响应干旱的基因; 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中科1号的346个干旱响应基因被显著富集在6个GO类别,而三得利的1683个干旱响应基因被显著富集在29个GO类别;此外,我们还筛选到19个在中科1号中表达量显著高于三得利的抗旱关键基因。本研究发现紫花苜蓿可能通过上调抗旱基因SUS、P5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