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61.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8):155-174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62.
采用5个新的植被指数(GDVI、GRVDI、GSAVI、GOSAVI、GMSAVI),并与以往遥感估产所用的9个植被指数一起遴选,选出最佳植被指数构建最优模型,用以实现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快速无破坏性精准测产。结果表明:以近红外光(760nm)和绿光(600nm)光谱变量组合计算的绿色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GOSAVI)为自变量构建的二次方程式是混播草地群落最优估产模型,以近红外光(760nm)和绿光(600nm)光谱变量组合计算的绿色土壤调节植被指数(GSAVI)为自变量构建的三次方程式是苜蓿种群最优估产模型,而无芒雀麦种群最优估产模型却是以波长971nm处一阶微分为自变量构建的三次方程式。  相似文献   
63.
64.
对引种苜蓿的生产性能及其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地条件下,苜蓿品种不同,干草和种子产量及其经济收入也明显不同,多数品种都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杂种1代、Makiwakaba原种、Baralfa、阿尔冈金、牧歌40Hz、金皇后、杂种4代、甘农3号等8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草量和经济效益;Euver99、Makiwakaba98、Makiwakaba原种、Vertus原种、Euver98、爱菲尼特、甘农3号等7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国外的苜蓿品种产草量较国内的品种高18%~27%。  相似文献   
65.
66.
以尖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为原料,对其表面附生的2株乳酸菌(LH29、LH33)的生化特性、生长特性、产酸速率进行了研究,经传统鉴定方法及16S rRNA分析方法鉴定,LH29为戊糖片球菌,LH33为植物乳杆菌;发酵初期戊糖片球菌产酸速率优于植物乳杆菌,发酵中后期后者产酸速率优于前者;将SNOW LACT L (SL)和纤维素酶(AC) 2种添加剂添加至尖叶胡枝子中,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发酵品质。发酵初期,各种微生物的数量较青贮原料上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发酵第2天,添加AC处理组的乳酸菌数量最高,SL+AC添加组的乳酸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第30天,乳酸菌、好氧细菌、酵母菌、霉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有所减少,大肠杆菌减少更明显;各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氨态氮及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通过Flieg青贮饲料评分方案得出直接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较差,等级为劣,而添加AC及SL+AC处理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Flieg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讨前茬作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采用诱萌法,于2010年在内蒙古林西县研究青贮玉米(Zea mays)、尖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和沙打旺(Astragalus huangheensis)3种前茬作物下生长第2年的紫花苜蓿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前茬为青贮玉米时苜蓿地杂草主要是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前茬为尖叶胡枝子时主要是马齿苋、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和反枝苋,前茬为沙打旺时主要是刺藜和反枝苋;前茬作物为尖叶胡枝子时,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密度与其他两种前茬作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种子库杂草的种子主要集中在0~5 cm的土壤耕作层,下层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68.
紫花苜蓿的抗寒生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陶雅  玉柱  孙启忠  赵淑芬 《草业科学》2009,26(9):151-155
通过对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根部可溶性糖、全氮、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它们与苜蓿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全氮、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会在秋冬季升高,并在整个冬季保持较高水平,春季返青时下降,苜蓿根内MDA含量在秋季升高,并随晚秋气温进一步下降而降低。此外,各紫花苜蓿品种综合测定的参数说明,阿尔冈金抗寒性最强,金皇后次之,甘农3号最差。  相似文献   
69.
本试验以糖用甜菜的工业副产品-甜菜渣为原料,旨在探讨适宜添加剂及其不同添加浓度对甜菜渣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在甜菜渣原料中添加乳酸菌Micromanager H/MF(5g,t、10g/t、15g/t)、Direct pile(5g/t、10g/t、15g/t)、SBM(20g/t、15g/t、10g/t、5g/t)进行塑料袋真空青贮,60d后开封并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除了5g/tSBM、10g/tSBM处理,其他处理组均使甜菜渣青贮料的pH值、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添加处理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菌添加剂对甜菜渣青贮料的DM、CP含量没有影响,ADF、NDF、WSC含量有降低趋势,但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对青贮料进行发酵品质评价,认为各种乳酸菌添加剂及其浓度都对甜菜渣青贮品质有改善作用,其中20g/tSBM的添加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70.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金梅  李芳  周禾  孙启忠  毕静 《核农学报》2010,24(3):507-512
通过外植体类型、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等因素对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影响的试验,建立了高效的紫花苜蓿组织培养体系,即以真叶为外植体,在MS+0.2mg/L2,4-D+0.01mg/LNAA+0.2mg/LKT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可达到100%,愈伤组织继代2~3次,然后在MS培养基上分化,分化率可达90%。分化苗转入1/2MS培养基进行生根,形成完整的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的正交试验表明,2,4-D浓度是影响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外植体类型、NAA浓度、6-BA浓度和KT浓度;对苜蓿愈伤褐化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外植体类型,其次是KT、2,4-D、6-BA、NAA浓度。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生长素(2,4-D、NAA)对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大于细胞分裂素(6-BA、KT)。分化试验表明,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分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激素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