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85篇 |
2篇 | |
综合类 | 26篇 |
农作物 | 23篇 |
畜牧兽医 | 17篇 |
园艺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82.
我国玉米品种在“九五”期间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次更换,其突出标志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已经从掖单13号变为农大108。在过去的5年中,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对于全国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3.
84.
中杂107、申粉V-1、东农719、红秀、天骄806、洛番12 号、苏粉10 号、粉莎1 号、莎冠、烟红101品种介绍。 相似文献
85.
雪峰小玉9 号西瓜、雪峰黑牛无籽西瓜、津蜜8 号西瓜、农大甜1 号甜瓜、风味5 号甜瓜、网络2 号甜瓜、西州密25 号甜瓜、海蜜5 号甜瓜、甘甜玉露甜瓜、正太网纹5 号甜瓜、京玉10 号甜瓜、银宝甜瓜品种介绍。 相似文献
86.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面积占第三位 ,总产和单产均为第二位 ,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举足轻重。同时 ,玉米又是粮饲兼用的作物 ,一般认为 ,75%~80 %的玉米用作饲料 ,又称玉米为饲料之王 ,当然玉米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代替的。当前 ,我国农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 ,粮食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局面 ,由过去片面追求产量向优质、高产、高效方面转化 ,这一变化 ,不仅仅是种几个优质品种的问题 ,而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调整的难度之大 ,可能超过水稻和小麦等作物。在… 相似文献
87.
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9年审定通过的品种简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第 12 4页 )3.13 苏玉 10号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选育 ,母本4 A,父本 75。 1998年江苏省审定。春播生育期 98~ 99d,夏播生育期 86~ 87d。株高 2 10~ 2 2 0 cm,穗位高 80~ 85cm。籽粒黄色 ,籽粒粗蛋白含量 8.51% ,赖氨酸0 .2 4 % ,粗脂肪 4 .0 2 % ,粗淀粉 72 .91%。高抗茎腐病 ,抗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 ,中感小斑病。 1996、1997年参加东南玉米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单产 4 36 .5kg/ 6 6 7m2 ,比对照掖单 13号增产13.3% ;1998年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 52 7.8kg/ 6 6 7m2 ,比对照掖单 13号增产 15.1%。沿海春玉米… 相似文献
88.
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品种的SSR分析Ⅱ. 预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2005年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被分成6类,88.6%的品种分布在相邻的第三和第四类中,这两类囊括了全部优良参照品种和12/13的优良新组合,反映出最新育成的和生产上正在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存在严重的种质趋同现象;黄改系种质成为当前国内应用最多、在新品种遗传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种质。研究还表明,采用SSR方法进行杂交种的聚类分析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现状。 相似文献
89.
氮、磷、钾肥对玉米倒伏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本文从高产水平下的氮、磷、钾肥用量着手,研究了玉米茎秆的化学成分和解剖结构与倒伏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倒伏率与茎秆含钾量、粗纤维含量、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增施钾肥可以增加茎秆的含钾量,有利于提高粗纤维含量,促进了硬皮组织和维管束鞘的发育,从而提高了茎秆强度,减轻了玉米倒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