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19篇
  9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不同时期施硫对夏玉米硫积累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时期施硫对夏玉米植株硫积累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对高产夏玉米(‘农大108’和‘金海5号’)进行不同时期(一次性基施,分别与大喇叭口期、开花期分期施)等量施硫(40 kg/hm2)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肥力条件下一次性基施、基施和开花期施硫肥均显著提高植株硫积累量;各器官中叶片硫积累量最高,穗轴积累量最低。各时期施硫处理显著提高‘金海5号’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其中硫肥100%基施和硫肥50%基施+50%开花期分别高于对照21.0%和15.5%,而对‘农大108’影响不显著;各时期施硫处理对两品种籽粒淀粉和粗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2.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高校师德建设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与批判,高校师德建设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教师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教师在职场中的道德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认识高校师德建设创新的深刻背景,剖析高校教师群体独特的文化追求和职业压力,要从教师发展、机制构建、文化培育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师德建设创新.  相似文献   
73.
以山东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农田为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少耕、深耕和深松)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25~1 mm范围;与对照(旋耕)相比,长期深耕会显著降低小麦季20~30 cm土层0.25 mm大团聚体含量(-18.1%);长期深松会显著增加玉米季0~20 cm土层0.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34.48%)。②与对照相比,深耕有利于增加小麦季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20~30 cm土层2~5 mm、30~40 cm土层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而少耕、深松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季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③与对照相比,深松和少耕分别能显著增加小麦季1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和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④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总体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小麦季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仅与团聚体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季与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除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外,与其它粒径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深耕虽然能显著增加小麦季深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不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而深松对浅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小麦播前耕作对后茬玉米季农田团聚体分级强度明显减弱。综合考虑,砂姜黑土麦玉农田应结合小麦季深松进行合理轮耕,以提高土壤各层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保障土壤良好耕性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4.
为进一步探索适宜黄淮海区域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区玉米高效、可持续生产适宜机械耕作措施,自2010年开展定位机械耕作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7个冬小麦-夏玉米年内轮耕处理:旋耕-免耕(对照)、免耕-免耕、深松-免耕、深耕-免耕、旋耕-隔年旋耕、深松-隔年深松、深耕-隔年深耕,于2012,2013年分别取样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和干物质积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2年均为旋耕-隔年旋耕处理值最高,分别比对照(旋耕-免耕)增加14. 57%(2012年)和30. 95%(2013年),且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灌浆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连续2年均为对照、免耕-免耕和深耕-免耕处理较低,灌浆期间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连续2年均为对照、免耕-免耕和深耕-免耕处理较低,地上部干物重2年均为对照最低,显著低于深松-免耕、旋耕-隔年旋耕(2012年)和深松-隔年深松(2013年)处理。各处理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2012年深松-免耕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深耕-免耕和深耕-隔年深耕处理。因此,建议黄淮海区域砂姜黑土农田小麦季和玉米季以旋耕和深松为主进行周年内或年际间轮耕,促进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尤其是灌浆期间,促进干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75.
限量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 以“青麦6 号”小麦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5 个灌水处理下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5 个灌水处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 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 “午休”明显减弱。在灌溉低于3 水的情况下, 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随灌溉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以灌3 水(W3, 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处理最高, 而胞间CO2 浓度和气孔限制值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而灌溉4 水(W4, 起身水60 mm+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小于W3 处理, 表明过量灌溉对旱地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作用有消极作用。小麦产量以灌2 水(W2, 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处理为最高, 且在灌溉2 水以下随着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 但灌1 水(W1, 拔节水60 mm)和W2 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同时灌溉3 水(W3)和4 水(W4)会使产量下降, 反而低于旱地处理, 因此过多灌水不利于旱地小麦的高产。试验结果还表明, 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灌浆中期达到较高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而起身水对旱地小麦光合作用无显著影响。拔节期是旱地小麦达到高产最重要的灌溉时期, 拔节~孕穗期为冬小麦需水关键期, 拔节~孕穗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水分生产效率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因素, 以灌溉拔节水60 mm(W1)处理为达到旱地冬小麦高产的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76.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compartmentalisation)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003年提出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一批规模化肉禽企业,为我国实施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奠定了良好基础.论文根据农业部2009年发布的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AI-free compartment)相...  相似文献   
77.
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非洲猪瘟扑杀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由于目前仍未研发出有效疫苗,发生ASF疫情时,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以扑杀或改良扑杀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为给我国ASF防控和根除提供借鉴,介绍了OIE、FAO等国际组织,西班牙、巴西、俄罗斯等有关国家以及欧盟在ASF应急处置时规定和实施的扑杀措施。在ASF疫情处置和根除中,扑杀或改良扑杀政策是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较为通行的做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国依据实际情况划定不同的扑杀范围,选择相应的扑杀政策,从而实现根除ASF的目标。  相似文献   
78.
2005年11月9日,在日内瓦举行了全球的流感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控制禽流感在动物中流行以及降低人流感流行风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9.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洪生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2):111-114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水平下,与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CK)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增加;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显著减小;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差异不显著;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2叶叶向值增加。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均最小,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向值均最大,且叶面积指数最高。各处理单位面积地上干物重均高于对照,但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80.
不同基因型旱稻早期锌吸收与利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张玉喜  姜雯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29-233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旱稻早期对锌的吸收、利用差异,以‘巴西陆稻’(籽粒低锌)与‘秦爱-3’(籽粒富锌)为材料,在低、中、高(0μmol/L,0.5μmol/L,100μmol/L)不同供锌水平下,对基因型间最大分蘖期植株锌吸收、分布以及锌的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基因型根部和地上部干重随着供锌水平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植株锌吸收量随着供锌水平升高而增加,而锌利用效率却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低、中供锌水平下,‘秦爱-3’锌吸收量和锌利用效率均高于‘巴西陆稻’,其中锌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无论中锌还是高锌水平下,‘秦爱-3’锌相对吸收量均高于‘巴西陆稻’,虽然差异未达到显著。因此与籽粒低锌基因型‘巴西陆稻’相比,籽粒富锌基因型‘秦爱-3’在低、中锌水平下具有较强的锌吸收能力以及较高的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