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19篇
  9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不同高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伏性、产量影响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密度增大显著减弱.即高密度下植株抗倒伏能力显著减弱,而品种间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登海3719在低、中密度下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均显著大于其他两品种.抗倒伏性最强:各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金海5号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登海3719和郑单958产量均在中密度下达到最高.高密度下显著下降.金海5号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高于其他两品种.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早期妊娠疗效。方法要求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健康妇女432名,随机分为两组,均第一天晨口服米非司酮50mg,12h后再口服25mg,共2d。A组于第三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B组于第三天晨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6mg。结果 A与B流产率分别为(91.2%,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血持续天数分别为(11.27±3.27)d,(6.59±1.8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药物组呕吐和发热发生率明显多于阴道给药组,但阴道给药组腹痛的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给药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3.
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小麦旗叶的光合功能的相关指标,研究了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旗叶开花期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对超高产小麦开花期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光合特性有较大的调节作用。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小麦旗叶的荧光参数ΦPSII(作用光存在时PSII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F’v/F’m(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ETR(电子传递速率)逐渐上升并在20 min左右趋于稳定,与光合同步;但在高氮条件下ΦPSII和qP反而较低氮处理的降低。表明在合理的施氮范围内,施氮能通过提高F’v/F’m、NPQ、ETR来增强光合机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保护光合器官。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麦田的适宜施氮量为N 300 kg/hm2。  相似文献   
64.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年报》,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146个提供信息的国家和地区中,86个禁止将抗菌药物用作促生长剂,37个允许作促生长用,23个国家未作相关要求;养殖中最常用抗菌药是四环素类(45.2%),其次是青霉素类(13.9%);亚太地区、美洲、欧洲和非洲活畜禽抗菌药物用量分别为257.85、160.69、89.78和70.04 mg/kg,亚太地区用药量几乎为欧洲的3倍;美国食品动物使用的重要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60%,非重要抗菌药物占40%;英国食品动物抗菌药物用量从2014年的62 mg/kg降至2016年的45 mg/kg,总量从445吨降到337吨。上述数据提示亚洲和美洲地区在慎用抗菌药物及研制新型抗菌药物等方面应作出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65.
2015年全球共有16个非洲国家和7个欧洲国家暴发了2 500多起家猪和野猪的非洲猪瘟疫情。非洲地区以家猪疫情为主,欧洲地区频发野猪疫情;带毒野猪与家猪交叉感染,导致病毒在欧洲出现循环传播,且在秋冬季节集中暴发。非洲猪瘟从非洲和欧洲传入我国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提示我国应时刻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66.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3719、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密度(52 500株/hm2)、中密度(75 000株/hm2)和高密度(97 500株/hm2)对玉米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各粒位籽粒灌浆影响显著,各品种受密度影响趋势一致,以穗上位籽粒受密度影响最大,而金海5号各部位籽粒灌浆均受密度影响较小。各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金海5号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登海3719和郑单958产量均在中密度下达到最高,高密度下显著下降。金海5号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高于其它两品种。  相似文献   
67.
在中国北方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小麦增产规律,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对5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灌浆期叶光合日变化和产量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处理(CK)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比秸秆还田处理的高;秸秆还田处理的SPAD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比不还田处理的高,差异显著;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CK和深耕秸秆还田(深耕)处理高18.04%和6.83%。较大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深松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了产量。秸秆还田处理减缓了光合午休现象,使小麦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产量较高。该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处理为比较适宜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为地方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高产稳产适宜耕作措施,将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耕作技术作为一体,设置了10种周年耕作措施,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耕作试验(一周年)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对茎粗和穗高系数影响显著,其中对照即常规耕作方式(小麦旋耕+玉米直播+秸秆不还田)茎秆最细,穗高系数最高,而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A2B21(小麦免耕+玉米直播+秸秆还田)、A3B31(小麦深松+玉米深松+秸秆还田)和A4B41(小麦深耕+玉米深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间茎秆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各耕作措施显著增加了玉米穗行粒数和百粒重,秃顶长度减小,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高35.83%。  相似文献   
69.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张洪生  赵美爱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5):102-105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条件下,与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处理间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四行靠种植方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等行距种植方式胞间CO2浓度(Ci)最高。子粒灌浆后期等行距种植方式SPAD值、灌浆速率下降速度最快。收获期三行靠、四行靠、五行靠种植方式子粒产量分别比等行距种植方式增加10.58%、6.54%、12.06%,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0.
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肥水类型小麦抗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抗旱性,本试验选用6个肥水类型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水分胁迫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小麦品种种子的萌发状况和小麦幼苗的生理生化变化,并在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对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肥水类型小麦品种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胚芽鞘长度、相对发芽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均升高,根系活力呈现先略微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与水浇地品种相比,旱地品种青麦6号、济旱5034和鲁麦21的胚芽鞘长度较长,相对发芽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相对较高且下降缓慢,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随胁迫时间延长增加的幅度大,丙二醛含量积累的速度较为缓慢。其中,胚芽鞘长度、相对发芽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与抗旱性鉴定指标抗旱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