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秦燕  余水情  赵永康  杨克诚  唐祈林 《核农学报》2019,33(11):2103-2110
为探究引进的玉米初级三体的细胞学、形态学鉴定及传递率,以玉米初级三体为材料,采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分析染色体数目,参考李懋学和陈瑞阳确定的标准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直接测数法和磺染法分别测定细胞学指标和花粉育性。细胞学鉴定表明,T1~T10是分别增加玉米第1~第10条染色体的玉米初级三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6号染色体具有随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属于较对称的B型;形态学鉴定表明,除T3的植株较二倍体高外,其余三体的各性状均较二倍体小,表明附加1条染色体导致三体的生活力及生长势大多弱于其二倍体。t检测表明,T1可通过测量叶片长度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T3、T5、T7、T9可通过花粉育性检测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T6可通过雌穗长度、育性检测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对初级三体系标记基因表型观察结果表明,植株标记基因的性状表现与该植株是否为三体没有必然联系;额外染色体通过三体自交的传递率为3.4%~25.0%,高于仅通过雌配子(1.7%~21.7%)和仅通过雄配子(0~6.0%)的传递率。引进的玉米初级三体应以细胞学鉴定为主,结合形态学鉴定,其额外染色体通过三体自交能得到较高的传递率和结实率。本研究结果为运用玉米初级三体进行基因定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2.
2002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育成,先后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等省进行了多年多点试验种植。大面积试种结果表明,玉草1号具备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饲用价值很高的饲草作物。  相似文献   
53.
多年生饲草玉米‘玉草6号’为分蘖多、生物量高、适口性好的C4丛生型高大禾草,仅能通过营养体无性繁殖。越冬返青幼苗(分株苗)和上年茎节成苗(茎节苗)是其潜在繁殖体,但其茎节苗的田间表现和茎节田间育苗潜能未知。田间建植分株苗和茎节苗,调查繁殖体类型对植株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田间播种茎节,调查茎节播期、位置和茎段大小对茎节育苗的影响。茎节苗建植成功率(97.5%)高于分株苗(87.5%),两种繁殖体类型均可安全越冬(越冬率100%)。建植当年,分蘖期茎节苗植株茎径显著高于分株苗;此外,茎节苗植株的株高、草长、茎径、基部周长和分蘖均有微弱优势,但繁殖体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生物量在繁殖体类型间也无显著差异。次年,植株形态、生物量在繁殖体类型间也无显著差异。茎叶比年际间无显著差异,茎径次年显著降低,其他形态和产量性状均显著高于建植第1年。茎节播期和位置对茎节成活率、扩繁系数和种苗大小有极显著影响,而茎段大小对上述育苗参数无显著影响。在各组合中,抽雄期中、下部长茎段育苗表现最佳。茎节繁殖能拓宽多年生饲草玉米的繁殖体类型,并能提高建植成功率且不影响饲草生产性能。采用抽雄期中、下部长茎段育苗是释放多年生饲草玉米茎节扩繁潜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4.
[目的]为饲草SAUMZ1的扦插繁殖提供技术指导。[方法]研究了饲草玉米不同茎秆部位及不同茎节数所制作的插穗扦插繁殖的成活情况以及插穗生长的营养基础。[结果]嫩茎插穗的成活率最高;老茎杆下部和嫩茎插穗的生根率、发芽率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较高;含2个节的插穗生根率、成活率均高于1个节的;嫩茎和第2年植株各茎段插穗的总氮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与发芽率呈正相关;总氮含量与生根率、发芽率相关不显著。[结论]成活率和发芽率最高的扦插材料为嫩茎插穗。  相似文献   
55.
青绿饲料常年供应体系是保障畜禽青绿饲料供应稳定的重要制度,建立完善的青绿饲料常年供应体系有助于缓解国内人畜争粮矛盾,提高农牧民经济效益.本文综述了四川各地区主要的青绿饲料常年供应体系现状及研究进展,并分析展望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青绿饲料常年供应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