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6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5篇
  30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中国生态环境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描述了全球化背景与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应对方略.在此基础上,规划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32.
[目的]分析评价浮床种植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净化效果,为实现罗非鱼健康养殖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罗非鱼养殖池塘水面分别设覆盖率为10%、15%、20%和0(对照)的空心菜浮床,从池塘水质指标[溶解氧(DO)、pH、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罗非鱼生长指标(体长和体重)、存活率和池塘产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覆盖率空心菜浮床的净化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搭建空心菜浮床,池塘水体pH基本维持在7.2~8.0,DO浓度维持在7.59~8.12 mg/L,透明度维持在45~51 cm,水温维持在28.5~32.5℃;空心菜浮床能有效控制池塘水体中的NH4+-N、NO2--N、TN和TP,且浮床覆盖率为20%的控制效果最佳.从试验第30 d起对照组罗非鱼的体重和体长均低于各浮床组,即在池塘中设空心菜浮床能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对照组罗非鱼存活率(81.10%)显著低于各浮床组(94.90%~96.24%)(P<0.05,下同),各浮床组间的罗非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在罗非鱼养殖产量方面,对照组池塘罗非鱼平均产量为17250.75 kg/ha,各浮床组池塘罗非鱼的平均产量为19291.95~19520.00 kg/h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各浮床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搭建浮床种植空心菜,能将池塘水体中的氮磷化合物控制在较低水平,减少罗非鱼疾病发生而提高其存活率,同时增加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且以浮床覆盖率为20%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33.
周毅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252-253
根据多年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总结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3条途径,即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  相似文献   
334.
在砂姜黑土小麦上施用40%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增产效果显著.施用1500 kg/hm2 4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其中含N 180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K不足部分以氯化钾补足),可显著提高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达到增产增效、低成本,提高产投比的效果.在本试验中,施用40%有机无机复混肥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增产104.0%,相对于等养分含量的常规施肥处理增产7.50%,并且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35.
为研究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分子机制,实验采用PCR和cDNA末端快速分离法,克隆获得了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三代(G3)、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和四倍体鲫鲤的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c2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显示,4种不同倍性鱼cdc2基因均编码含有302个氨基酸蛋白,而且编码的蛋白都含有与其他CDK激酶相当保守的序列PSTAVRE;同源性分析发现,4种鱼cdc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度大于97.6%,说明Cdc2蛋白在这4种不同倍性鱼中具有高度保守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cdc2基因在G3、二倍体红鲫、三倍体湘云鲫及四倍体鲫鲤早期卵巢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3cdc2基因比普通二倍体红鲫和三倍体湘云鲫表达要高,比四倍体鲫鲤的表达水平低.该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了G3早期性腺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倍体卵原细胞.同时,研究表明,cdc2基因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早期卵巢的高表达暗示着G3多次进入S期却不经历M期导致二倍体配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336.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比较0~14 d持续淹水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对砂姜黑土区富钾低肥土壤上种植玉米苗期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氮、磷和钾含量与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3叶1心期(淹水胁迫处理前),施硝酸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除施硝酸铵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P0.05)。在3个缺素处理中,不施钾处理地上部的生物量明显低于不施磷处理(P0.05),但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淹水胁迫过程中,施肥和淹水胁迫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施不同形态的氮肥以及施氮、磷和钾肥显著影响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P0.05),并极显著影响磷累积量和钾累积量(P0.01);淹水胁迫也显著降低了此时玉米植株地上部的氮累积量,并极显著降低其钾累积量(P0.01),且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 d时,淹水胁迫还引起生物量和磷累积量的显著下降(P0.05)。延长淹水胁迫持续时间,对生物量、氮累积量和钾累积量的肥效差异与胁迫的抑制效应分别呈现加大和增强的趋势。比较F值大小可知,在淹水胁迫处理7 d时,氮肥种类是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和磷累积量变化的主要诱因;而当胁迫处理延长至14d时,淹水胁迫则上升为主要决定因子。与此不同,胁迫处理开始后,淹水胁迫始终是钾累积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在淹水胁迫条件下,尿素可能是有利于提高富钾低肥土壤苗期玉米耐淹水胁迫性的氮肥种类。  相似文献   
337.
[目的]探讨摄入镉在罗非鱼中的累积效应及其对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的影响,为罗非鱼及其他水产品种的养殖及质量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罗非鱼饵料中分别添加0、50、100和200 mg/kg的氯化镉,按鱼体重3.0%~3.5%的量投喂2月龄健康吉富罗非鱼,饲养60d后测定罗非鱼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镉含量,并取样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至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间的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中镉含量均随食物相镉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投喂含镉饵料可引起罗非鱼肠道、肾脏和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发生病理变化,具体表现为肠绒毛排列紊乱、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变性;肾小管排列结构紊乱程度加重、肾小球出现轻度萎缩甚至坏死;肝窦增宽、结构紊乱,少数肝细胞核浓缩变小甚至溶解,肝细胞界限模糊不清.[结论]食物相镉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富集于肠道、肝脏和肾脏等组织中,并引起这些组织细胞凋亡及破坏关键组织形态结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38.
为了解蛇足石杉生长土壤中矿质元素的特征特性,为蛇足石杉规模化的种植资源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对湘西地区蛇足石杉及其生长土壤系统的12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蛇足石杉植株对P、S、K、Ca、Al和Zn的富集度很高,湘西地区土壤对这些矿质元素的浓集系数都较高,适合蛇足石杉生长;Ca、P、Al和Zn对维持湘西地区蛇足石杉适生土壤的化学特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9.
淹水胁迫萌发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及耐淹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筛选具有抗淹水胁迫能力的玉米品种。[方法]以16个玉米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淹水胁迫萌发试验评价不同品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苗期不同部位生物量及其与品种耐淹性的关系。[结果]不同品种玉米的发芽势、发芽率在淹水胁迫条件下明显降低,并且玉米幼苗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根冠比明显下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对生物量、发芽率和根冠比胁迫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只有发芽率胁迫系数与幼苗生物量胁迫系数呈正相关;同时,具有高发芽率与生物量胁迫系数的玉米品种在苗期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耐淹生物学性状。[结论]依据淹水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可以对不同玉米品种苗期的耐淹水胁迫能力或淹水萌发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40.
通过对西江流域肇庆三叉顶市区自然保护区典型样地调查,对比分析了林地(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农用地(果园、稻田、旱地)与邻近荒地的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林地(20.71±5.24 g kg-1 )> 农用地 (13.50±6.05 g kg-1 ) >荒地(12.87±4.20g kg-1 )。林地比农用地、荒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34.81%和37.86%。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农用地和荒地,而农用地和荒地间则无显著差异。表土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林地(3.09±0.88 kg m-2)>荒地(2.99±0.93 kg m-2)>农用地(2.28±1.01 kg m-2)。(2)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叶林3种林分类型的表土有机碳含量、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在有机碳含量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3种林分中,针阔混交林、竹林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而马尾松林与荒地则无显著差异。在有机碳密度方面,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3)3种农用地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稻田>旱地,果园与旱地之间有显著差异,旱地有机碳含量比果园低58.09%,旱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3者与荒地均无显著差异。有机碳密度顺序有所变化,大小顺序为果园>旱地 >稻田,3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旱地、水稻田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4)土壤氮水平、电导率对林地、农用地土壤碳固定有正效应,而容重则有负效应;而受施肥和耕作等因素影响,农用地的表土有机碳含量还与石砾含量显著负相关;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仅与容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