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6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636篇
林业   1753篇
农学   1005篇
基础科学   1097篇
  1048篇
综合类   7149篇
农作物   975篇
水产渔业   790篇
畜牧兽医   4038篇
园艺   1369篇
植物保护   441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381篇
  2019年   522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919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900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751篇
  2009年   864篇
  2008年   801篇
  2007年   785篇
  2006年   765篇
  2005年   705篇
  2004年   625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508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517篇
  1998年   500篇
  1997年   510篇
  1996年   451篇
  1995年   396篇
  1994年   430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346篇
  1991年   364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9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离子注入引起银杏种子M1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报道了离子注入引起银杏M1代染色体畸变的结果。研究表明,N+离子辐照银杏种子后,胚根细胞中出现了核异常和染色体畸变,显微观察发现有多核、染色体桥、游离染色体和落后染色体,畸变频率在0.8~ll.2%。随着辐照剂量的提高,畸变频率增大,畸变类型增多。发芽试验结果与染色体损伤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42.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札记或评论,是一种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体裁。学术论文写作应从选题原则、资料积累与资料运用及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认真把握。本文探讨有关写作技巧,指出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43.
为比较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特征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强度,采用模拟冲刷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在3种处理下(含根系、含冠层、含结皮)土壤分离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类型间,狼牙刺群落下土壤分离速率最小,显著低于达乌里胡枝子;不同处理下,含结皮土壤分离速率最大,含根系土壤次之,含冠层土壤最小。(2)土壤分离速率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有机质、团聚体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只考虑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时,影响狼牙刺、白羊草群落下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素是容重;影响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下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素为有机质。(3)根系特征也是影响土壤分离速率的因素,土壤分离速率与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只考虑根系特征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时,影响狼牙刺、铁杆蒿、白羊草群落下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素是根长密度;影响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下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素是根系表面积密度。(4)本研究中,土壤分离速率回归方程Dr=0.086-0.035X1+1.367X2,(R2=0.767,N=36,p=0.000;X1为土壤有机质,X2为土壤容重),土壤理化性质对于分离速率的作用强于根系的作用;不考虑植被类型时,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44.
用~3H-TdR研究混合重金属对鲫鱼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新文  孙锦荷 《核农学报》2001,15(2):115-120
应用3 H 胸腺嘧啶核苷 ( 3 H TdR)示踪法研究混合重金属对鲫鱼 (Carassiusaura tus)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取样时间为注射3 H TdR后 6h。鱼体各组织对混合重金属的毒性反应呈现双向效应 ,即低浓度时 ,表现出损伤、修复作用 ;高浓度时 ,DNA合成受到抑制。鱼卵、鱼鳃对重金属最敏感 ,损伤浓度为 0 0 773mg L ;而大脑对混合重金属耐受性最强。DNA损伤修复作用和DNA合成作用都存在剂量效应 ,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 ,毒性作用增大。鱼体各组织对重金属的毒性反应可由DNA损伤修复变成合成抑制。经过 72h暴露后 ,3 H TdR在肝脏、鱼鳃、鱼卵中掺入量约低于对照的 5 0 %。  相似文献   
945.
驱虫抗生素莫西菌素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西菌素(Moxidectin)一种目前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的广谱、高效、新型大环内酯类驱虫抗生素,是美贝霉素(Mibemycin)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国外,莫西菌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奶牛、猪等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病,有取代伊维菌素的趋势。文章介绍了莫西菌素的理化性质、常用剂型,综述了药动学、药效学、耐药性、毒理学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根据2011-2015年南海海域灯光罩网渔船捕获的鸢乌贼样品,利用Fisat II软件对南海鸢乌贼群体的生长死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南海没有大型群鸢乌贼个体,且雌性个体(12.05cm)比雄性个体(10.91cm)大;南海北部和南部的鸢乌贼均呈正异速生长,胴长和体质量关系b值分别为3.470~3.605和3.379~3.773;生长参数K反映了南海北部更适合于雄性鸢乌贼生长;南海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1.84)和雄性(1.76)总死亡系数相差不大,开发较为均衡;南海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0.60)总死亡系数远小于雄性(4.83),显示该海域鸢乌贼未能充分开发。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渔业政策偏向于开发南海南部鸢乌贼资源,使得北部鸢乌贼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不利于南海鸢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4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旁热式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旁热式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机的干燥特点,建立了一种粮食干燥机干燥过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了3层神经网络结构(8-10-1),模型输入为粮食干燥机的8个变量,模型输出为出口粮食水分比或干燥速率。通过编写Matlab建模程序,基于实际干燥实验的样本数据训练与测试网络,实现了红外辐射与对流联合干燥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数学表达式,模型预测的出口水分比与干燥速率的R2分别为0.998 9和0.998 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和0.004 1,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拟合较好;另外,结合实验干燥条件对模型干燥性能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依据同样方法建立了顺逆流粮食干燥过程的出口粮食水分比预测模型,对比了2种干燥方式的干燥性能。仿真预测表明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模简单,具有自适应性、灵活性和自学习性等特点,相比于其他粮食干燥的经验数学模型,能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可为红外辐射与对流联合干燥过程提供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48.
关于水稻对稻瘟病的持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9.
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海水鱼消化道结构、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道菌群功能及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的研究进展。指出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受到生长发育阶段、养殖环境及饵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论述了正常消化道菌群的重要功能,比较分析了目前消化道菌群结构不同研究手段,阐明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为筛选高效、专一性、可定植性的海水鱼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0.
为了获得无病毒的优质种苗,以感染CMV、LSV和LRV的卷丹百合珠芽为试材,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添加病毒唑的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探讨最适宜的脱毒方法。结果表明:对于CMV,仅通过茎尖培养,剥取0.1~0.3 mm大小茎尖培养脱毒率可达100%,但成活率仅为45%;对于LS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1~0.3 mm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佳,可达90%以上;对于LR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可使脱毒率达90%以上。综合3种病毒的脱毒率和成活率,以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成活率较高,脱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