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01.
阐述了蜜蜂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详细描述了蜜蜂对颜色、图形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及其视觉闪烁频率、视觉距离和视角等方面的视觉能力,向人们展示了蜜蜂眼中世界的奥秘。这些最新的研究对其它动物乃至人类视觉与大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蜂花粉干燥温度和时间对其活性和水份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新鲜蜂花粉为材料,通过不同的干燥温度和时间的处理,测定其活性。以初步探求干燥温度、时间对蜂花粉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蜂花粉活性与干燥温度、时问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宜的范围内,呈现出负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3.
104.
本实验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特殊的方法对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进行合群饲养,并对中意合群蜂中工蜂监督等行为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可以同群饲养,并且可以培育出中意合群蜂和意中合群蜂两种特殊的蜂群;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在24h内会清除将近一半的外源意蜂受精卵,但保留了将近90%的中意合群蜂受精卵,差异显著;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对外源中蜂受精卵辨认效果差异不显著,对外源意蜂雌性幼虫的辨认效果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蜜蜂是继果蝇后的一种重要经济模式昆虫,其典型的单双倍体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受众多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就近年来对蜜蜂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相关基因csd、fem、tra2、dsx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6.
蜂王浆对雌性蜜蜂幼虫dynactin p62甲基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蜂王浆对雌性蜜蜂幼虫dynactin p62甲基化水平影响。【方法】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中华蜜蜂(A. cerana cerana)1日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分别饲喂意大利蜜蜂蜂王浆和中华蜜蜂蜂王浆,并提取每组3日龄和6日龄幼虫样品的基因组DNA,利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检测dynactin p62甲基化水平。【结果】饲喂异种蜂王浆可以更显著降低雌性蜜蜂幼虫dynactin p62整体甲基化水平;饲喂同一种蜂王浆,均为6日龄幼虫dynactin p62整体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3日龄;2种蜂王浆对雌性蜜蜂幼虫dynactin p62各位点甲基化水平影响不同。【结论】2种蜂王浆对雌性蜜蜂幼虫dynactin p62整体甲基化水平和各位点甲基化水平影响不同,这说明不同蜂王浆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7.
实验以中华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饲喂3种不同人工饲料,检测其对中华蜜蜂春繁群势、封盖子数及工蜂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人工饲料的实验组蜂群在春繁群势与封盖子数方面的饲养效果均与对照组(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工蜂初生重方面,实验组B(饲喂花粉+熟豆粉+酵母粉+白糖)的饲养效果与对照组蜂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实验组蜂群(C组和D组)(P<0.05)。  相似文献   
108.
以意大利蜜蜂为试材,分别在春季与秋季对单式移虫育王法、复式移虫育王法和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和蜂王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72.62%)极显著地低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但蜂王质量优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培育蜂王的质量高于秋季培育的蜂王,而免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和秋季培育的蜂王质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9.
运用ISSR分析蜂螨对雄蜂及雄蜂蛹的选择性寄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被大蜂螨(Varroa destructor)寄生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实验材料,分别采集有螨雄蜂、无螨雄蜂、有螨雄蜂蛹和无螨雄蜂蛹各40只,运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各样品进行DNA扩增,通过fine-dox3型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各条带的片段大小,计算各特异性条带在有螨与无螨样品中的概率.结果表明:有些特异性条带在有螨与无螨样品中的概率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推测,这些条带可能与蜂螨的选择性寄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蜜蜂幼虫在饥饿状态下会通过释放特定信息素来向外界传递饥饿信号,称为蜜蜂幼虫饥饿信息素(hunger pheromone)。论文旨在研究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信息素化学成分及在幼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通路,明确蜜蜂幼虫与成年蜂之间的化学信息素交流机制。【方法】采集2日龄与4日龄西方蜜蜂蜂王与雄蜂幼虫及其食物,将其分为饥饿组、饲喂组与纯食物组。饲喂组幼虫平躺在预先准备好的食物表面,饥饿处理组则不提供食物。所有样品分别放入20 m L密封采样瓶中并在35℃条件下放置45 min。利用Needle trap技术从样品瓶中采集10 m L气体,富集气体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在气质联用进样口以250℃高温将富集的化学物质解离,并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信息素。同时,采用RNA-Seq技术分析饥饿信息素在蜂王与雄蜂幼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通路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从蜂王与雄蜂幼虫中分别分析鉴定出10种与9种信息素,其中蜂王幼虫含有一种特有的幼虫信息素——2-庚酮,且在蜂王食物中含量最高。E-β-罗勒烯在蜂王与雄蜂幼虫各饥饿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饲喂幼虫组与食物组,表明蜂王与雄蜂幼虫均以E-β-罗勒烯为其饥饿信息素。2日龄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组E-β-罗勒烯含量均差异不显著,但4日龄蜂王幼虫饥饿组E-β-罗勒烯含量显著低于雄蜂幼虫组。其余8种信息素为肉豆蔻酸、棕榈酸、甲基棕榈酸脂、硬脂酸、棕榈油酸、十五烷酸、乙酸与乙酸乙酯,均未出现饥饿组高于其他两组的规律。其中乙酸乙酯与乙酸在食物组与饲喂组含量高于饥饿组,推测其可能来自于幼虫食物。RNA-Seq结果表明蜂王与雄蜂幼虫通过甲羟戊酸途径由乙酰辅酶A从头合成E-β-罗勒烯。发现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like与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等9个基因参与该通路,但在饥饿组与其饲喂组幼虫中表达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蜜蜂蜂王与雄蜂幼虫利用E-β-罗勒烯作为其饥饿信息素乞求食物,并且在体内从头合成E-β-罗勒烯。工蜂利用2-庚酮标记蜂王幼虫,但未对雄蜂幼虫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