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从采自江苏如东(S)、广西北海(G)、日本本州(J)的3个不同地理群体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中选取红壳色个体组成亲贝群,并以5%的选择压力从中挑选最大壳长个体作为育种基础群,按照双列杂交的方式,建立9个交配组合,每组3个家系。实际获得6个交配组合(Gs、Gj、Sg、Sj、Gg、Ss),共18个家系,比较各家系的育种值,对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配合力的测定和杂交优势分析,筛选最优杂交组合。结果表明,早期存在母本效应,自13日龄之后,杂交组合(Gs、Gj、Sg和Sj)的壳长均大于自繁组合(Gg和Ss),且杂交优势越来越显著。杂交组的Kung育种值和综合评定值均大于自繁组,其中,杂交组合Gs(广西♀×江苏♂)的Kung育种值和综合评定值均最大,分别为6.341、0.716。母本中,广西红壳色文蛤(G)为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最大,为1 966.862;父本中,江苏红壳色文蛤(s)和日本红壳色文蛤(j)为父本的一般配合力较大,分别为49.819、185.216。由江苏红壳色文蛤和广西红壳色文蛤组配的Gs的特殊配合力及配合力总效应值均最高(927.191,90.348),是理想的杂交组合。因此,Gs组合为最具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刺参的规模化生产,调查环境因子对幼参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筛选最佳培育条件。通过比较20、30、40和50头/m2培养密度,以及聚氯乙烯网片、旧PVC塑料管、石块和脊瓦4种不同的附着基对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培养密度中,20头/m2适宜幼参生长,存活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最高为100.0%、163.39%。4种不同的附着基中以石块为附着基较适应幼参生长,相对生长率和存活率也均最高为89.84%、100.0%。因此,在本地进行刺参养殖以20头/m2投播密度及以石块为附着基相结合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三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三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三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辽宁丹东(DD)、河北秦皇岛(QHD)、山东日照(RZ)、江苏吕四(LS)和广西北海(BH)近海5个不同地理野生群体共计150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696~0.853,均呈现高度多态性,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8~22个,共检测到19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4.2,等位基因丰富度为11.05,5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9(DD),0.791(QHD),0.826(RZ),0.815(LS),0.785(BH),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837(DD),0.812(QHD),0.875(RZ),0.809(LS),0.858(BH),表明各群体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仅有Sg16位点在丹东群体显著偏离平衡,其余位点在5个群体均正常,表明各群体遗传较稳定,处于平衡状态。5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141 2~0.340 9,DD和QHD的遗传距离最小,DD和BH的遗传距离最大;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显示,距离相邻的DD、QHD渤海湾群体聚为一支,RZ、LS黄海群体聚为另一支,最后与南海群体BH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基于贝叶斯遗传聚类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分析群体间的Fst值可知,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在0.039 1~0.094 7,群体间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并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 1)。由此可见,中国沿海各地理群体野生大竹蛏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故各增殖放流海区应当加强对放流苗种及繁殖亲本的种质检测,防止异地繁养等人为因素对大竹蛏各野生种群遗传结构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人工增殖活动对本地大竹蛏(Solen grandis)种质资源带来的影响,采用SSR及ISSR分子标记手段对江苏大竹蛏野生群体与人工增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联合分析。筛选的14对SSR引物扩增获得多态性位点150个(PPB=93.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34 2和0.253 5;筛选的10条ISSR引物获得多态性位点85个(PPB=91.9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31 0和0.230 2。两种方法分析得到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高于人工增殖群体,但两群体间并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实验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大竹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人工增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虽有所下降,但并未导致该地区大竹蛏种质资源遗传结构的显著改变。因此人工增养殖活动仍然能够作为补充大竹蛏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应探索采用高效生态的增养殖模式,对大竹蛏的种质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了解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能力,根据2010—2020年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从物质量和价值量2方面对其碳汇量进行定量评估,并与沿海省份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原因。结果显示,江苏省年平均海水养殖贝藻类产量约为70.62万t,年平均碳汇量约为6.38万t,固定二氧化碳(CO2)约为23.41万t,节约经济价值约0.35×108~1.41×108美元。指出,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和碳汇量在沿海省份中排名靠后,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与一些海水养殖大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