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溶血性大肠杆菌O_(139)冻融裂解物离心上清液,通过交链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成三大组份。取第一组份,给猪作静脉注射,引起猪内毒素休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第二组份中的一部分给猪作静脉注射,引起猪产生类似于水肿病自然病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试验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可分为两个类型:由内毒素引起的“内毒素休克型”和水肿病因子引起的“水肿型”(即水肿病)。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是禽流感病毒"禽-猪-人"传播链中重要的中间宿主,了解猪流感的疫情动态将为流感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发现我国猪群存在大范围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感染,本研究应用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对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间来自山东各地发病猪群的922份样品进行了猪流感病毒的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猪流感病毒阳性89份,阳性率为9.65%,其中H1N1,H3N2和H9N2的阳性样品数分别为31、57、1。这为了解山东猪流感病毒的发生和分布,并采取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反刍兽特别是牛,由于吞食金属性异物而引起网胃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创伤性炎症,发病率高,不易确诊,造成家畜生产性能的降低和死亡。给畜牧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研制高灵敏度的金属探测仪和将探测仪与恒磁吸引器联合使用两个方面来研究创伤性网胃炎这类疾病的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因探针又称核酸探针,它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与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相比,基因探针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等优点。近几年来,基于探针只能和靶细菌等的DNA杂交,而不与其它DNA杂交的原理,已将探针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于细菌、病毒、疟原虫、钩  相似文献   
15.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虾杆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苗反应(PCR),对36份养殖中国对虾,13份海水、虾池底泥、饵料生物及其它养殖环境中的甲壳动物进行了杆状病毒检测,共检出带毒虾23份,带毒海水1份。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了检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pF1034质粒制备FMDV O型特异性探针,并通过PCR反应扩增FMDO_1K株病毒基因组的第2962位与3071位之间共110bp序列,制备了能检测O型、A型和亚洲I型FMDV RNA的群(组)特异性探针。用硝酸纤维素膜斑点杂交试验表明,二者均能检测出10pg水平的O_9K毒株的纯RNA;但前者只与O型FMDV RNA杂交,与A型及亚洲I型FMDV RNA无交叉杂交现象;而后者则能与O型、A型和亚洲I型的FMDV RNA发生杂交反应。对照试验显示:此两种探针与SVDV ssRNA、BTV dsRNA、EHDV dsRNA、DHV ssRNA、PRV DNA、乳鼠组织细胞RNA、BHK_(21)克隆13细胞RNA及DNA等均不出现交叉杂交现象,但与IBR DNA有假阳性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发表狂犬病病毒(RV)的序列,设计合成扩增高度保守核(N)蛋白片断的引物.通过生物素标记的RT-PCR技术和微量点样技术,将高度保守N蛋白基因片段作为探针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制成16点阵的低密度诊断基因芯片.提取160份可疑犬的血液,以核酸作模板进行RT-PCR扩增,将其产物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低密度芯片检测;同时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凝胶层析纯化狂犬病病毒作抗原,建立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RV低密度基因芯片的检测率比ELISA方法和RT-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完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30只人工感染绵羊链球菌羊的淋巴器官组织化学检验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证实感染羊只淋巴器官中液化部分的物质Feulgen反应阴性,甲绿——派若宁法反应阴性,P.A.S反应阳性,γ异染反应阳性,显示碱性磷酸酶反应阴性。确定这种物质中有透明质酸和分解的蛋白成分。应称“淋巴滤泡溶解”。淋巴细胞Feulgen反应强度随病程发展而渐渐减弱,嗜派若宁强度也随之渐渐减弱。淋巴细胞P.A.S反应明性,γ异染反应阳性,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清蛋白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感染后白蛋白下降,96小时左右最低,8天后恢复正常。α_1、α_2球蛋白变化不明显。β球蛋白感染后上升,72小时最高,然后又恢复正常,8~21天再度升高。γ球蛋白在感染后下降,96小时最低,8天后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应用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研究。将纯化的IBR病毒全基因组,用缺口翻译方法把生物素——尿苷三磷酸(Biotin—dUTP)掺入双链IBRV—DNA上作为探针,与点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样品进行打点杂交,然后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中孵育,用氮蓝四唑和5—溴—4—氯—3—吲哚磷酸作用,阳性反应呈现紫色斑点。通过检测样品中IBRV—DNA同源序列,以确定是否存在IBRV。结果表明:应用生物素核酸探针可检出10pg的IBRV—DNA,具有灵敏、快速、无放射性污染、探针保存时间长等优点,为IBRVI临床检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国际八十年代中后期研究成功的特定DNA片段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牛和绵羊胚胎性别鉴定。采用删除富集法,构建富含牛和绵羊Y—DNA文库,筛选出特异克隆,并根据其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牛Y染色体上约140bp的片段,绵羊Y染色体上约130bp的片段。对已知性别的牛和绵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准确率均为100%(10/10;11/11)。应用已建立的简易、快速胚胎取样方法及防污染措施,以及设计合成的引物和PCR检测胚胎性别的技术方法,奶牛胚胎经性别鉴定后移植,产犊牛7头(4头公犊,3头母犊),准确率为100%(7/7)。在内蒙牧区生产现场,对绵羊胚胎经性别鉴定后移植,共移植成功18只受体母羊(每只母羊移植2-4枚同性别胚胎),产羔25只(8只公羔,17只母羔),准确率为80%(2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